【导读】安徽省近年来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通过构建建筑业要素协同网络、打造智慧城市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实现绿色转型;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群众获得感,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近年来,安徽省在推动城市建设和建筑业发展的道路上,坚持系统思维,以数字化、绿色化、民生化为三大支柱,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
数字化驱动,重塑产业与治理新格局
面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安徽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围绕金融、材料、人员三大核心要素,构建了“全链条赋能、多主体协同”的行业要素协同网络。在安全生产领域,创新推出“安责险”融合模式,通过“保险+服务+科技”体系,实现对工程安全的全流程管控。在招标采购环节,打造“建采云”数字平台,利用AI算法智能识别风险,推动采购“阳光化、高效化”。在人才服务上,构建“一人一码”体系,实现人才服务“一网通办”与务工场景“一码通”,激活了产业人才动能。
这种数字化思维同样延伸至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以池州市为例,其建成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覆盖了从问题发现到处置反馈的全流程。市民通过手机上传窨井盖破损照片,半小时内即可获得反馈,城市管理效率倍增。环卫作业推行“6+1”智慧保洁模式,平台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度车辆,实现了“机械清扫+人工补扫”的高效协同。
绿色转型,构筑可持续发展新底色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安徽省将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在
治理上,全省持续推进全过程管理,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综合利用率不低于50%。目前,全省已建成78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年设计处理能力达4855万吨。池州市的实践是全省绿色转型的缩影。该市通过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同时,以“特许经营”模式建设建筑垃圾处置项目,年处理能力8万吨,产出的
被广泛用于道路修补与公园造景,真正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此外,全省还系统推进城市污水管网整治、黑臭水体消除等工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民生为本,绘就“住有宜居”新画卷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安徽省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期间,全省着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帮助60万新市民、青年人解决住房困难。通过大规模改造棚户区、城中村和城镇老旧小区,惠及群众近260万人,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超过42平方米,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跨越。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飞线充电、电梯故障”等痛点,安徽省开展专项治理,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口107万个,更新改造老旧电梯1.3万台。池州市则从细微处着手,规范设置便民摊点群,新增数千个停车泊位,新建改建公厕并配套“爱心驿站”,打造了15处“席地而坐”城市客厅,让市民推门见景、俯身触净,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
从产业升级到城市治理,从绿色发展到民生改善,安徽省正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书写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其探索出的经验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近期,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四川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城市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更将在工程建设领域掀起深刻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