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海正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城中村改造和绿色建筑转型双轮驱动。一方面,大规模推进城中村改造,以改善民生、保护历史风貌为核心,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可持续运营;另一方面,以技术创新引领建筑向近零能耗、零碳目标迈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当前,上海的城市更新正按下了“加速键”,呈现出社会民生改善与绿色低碳转型并驾齐驱的鲜明特征。从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到精细化的建筑节能升级,上海正在探索一条兼顾历史文脉、民生福祉与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城中村改造:焕新城市空间,提升生活品质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上海的“城中村”改造正在全面铺开。自2014年启动以来,全市已累计启动改造项目118个。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上海市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招商推介会上,10个辖区的59个新项目亮相,占地总面积近3万亩,前期改造投资规模高达2100亿元。根据《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上海计划到2026年底全面启动整体改造项目,到2027年基本完成。
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拆除重建,更是对民生改善和风貌保护的深刻思考。以拥有近千年历史的闵行区浦江镇召稼楼项目为例,其改造并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区域焕新与古镇复兴,致力于打造黄浦江东岸首个“新天地大社区”。项目方将采用“整体定位、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运营”的模式,建设一个融合历史与现代的复合功能品质社区。“让周边环境更美、城市更有活力、人民更幸福。召稼楼新天地不仅是一个社区,更是一份生活解决方案。”项目总经理林润青表示。
面对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的挑战,上海正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合作改造、储备改造、委托改造等多种模式,让城市更新从依赖“输血”转向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确保其可持续性。
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引领建筑“零碳”未来
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更新在“绿色”赛道上同样跑出了加速度。通过出台《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上海鼓励在城市更新和新建建筑中广泛应用前沿技术,开展近零能耗、零碳建筑的创新示范。
在繁华的南京西路,歇业改造的梅龙镇广场正成为一个绿色更新的标杆。项目不仅将
改为,更计划搭建智能能耗管控平台,通过AI算法优化设备运行,并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和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技术,让建筑本身成为绿色能源的生产者。而在现代建筑设计大厦北楼的更新中,设计师们将“超级低碳”理念发挥到极致。他们把原有的石材幕墙保护性拆除、打磨切割后重新利用,避免了新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大量碳排放。此外,通过更换
,年减碳量达12.6吨,热水成本降低28%。经测算,该更新项目实现了能耗较现行标准降低50%以上。从单体建筑到整个社区,绿色理念正在全面渗透。位于大宁区域的中建玖上琅宸项目,其建筑外立面本身就是
,全年预计发电120万kWh,并计划将发电收益转化为对业主的补贴,实现了环保与惠民的双赢。根据规划,上海在“十四五”完成30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基础上,到2027年将再完成2000万平方米,并力争实现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从“城中村”的民生焕新到建筑领域的绿色革命,上海的城市更新正以更全面、更深入的姿态,描绘着一幅既有人间烟火、又有蓝天白云的未来城市画卷。
近期,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四川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城市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更将在工程建设领域掀起深刻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