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川乐山和彭州两地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分别聚焦旅游志愿服务和民生设施升级,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乐山建立"固定+临时"志愿服务网格,组建多语种志愿队助力文旅发展;彭州则通过公厕提质、便民饮水点等"民生小事",把城市服务从"将就用"升级为"舒心享",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
在四川省,乐山和彭州两地正通过不同的创新路径,书写着城市服务升级的精彩篇章。一个聚焦旅游志愿服务,一个深耕民生设施改善,两地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乐山:构建"固定+临时"志愿服务网络,助力文旅发展
面对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重大使命,乐山团市委积极创新,建立了"固定+临时"的志愿服务网格体系。这一体系实现了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以及全市39处A级旅游景区、51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315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志愿服务全覆盖。
在高铁站、游客服务中心、核心美食街区等关键位置,乐山设立了青年文旅志愿服务岗,对骨干志愿者进行分组排班,形成固定服务小组并建立功能型团支部加强指导。同时,在暑期、春节、国庆等重大节点及重点时段,通过"志愿四川"、红领巾实践平台、校园招募等渠道扩充志愿力量,使固定岗可从15个扩充至183个,确保"哪里有游客,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
围绕文化创意、赛演娱乐、特色美食、康养旅居四大文旅特色产业,乐山还组建了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其中,多语种"乐山通"志愿队依托在乐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和高学历青年志愿者,设置英、日、韩、法等多语种服务小队8支,固定成员达120人;青春"烟火气"志愿队则发动熟悉本地文化的青年商家、社区青年骨干等,为游客提供特色美食推荐、周边景点指引、交通换乘建议等延伸服务。
彭州:把"民生小事"办成"幸福要事",提升城市品质
与乐山不同,彭州市则从民生基础设施入手,通过精细化治理把"民生小事"办成"幸福要事"。其中,公厕的提质升级最具代表性。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把公厕当作城市的"会客厅"来打造,从最初满足"有无"到如今追求"品质"。
在城区,90座公厕遍布街头,融入了智慧化、适老化和彭州文化元素;在农村,161座公厕兼顾实用与乡土风情。许多公厕还增设了家庭卫生间、无障碍设施,方便老人、小孩、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使用。更创新的是,彭州探索"公厕+“模式,让公厕旁的驿站成为环卫工人休息、热饭、喝水的场所,实现"一座公厕带活一片服务”。
便民饮水点的建设同样体现了彭州的精细化服务理念。从2021年3月首座便民饮水点落地至今,36个直饮水点如珍珠般散落在大街小巷。此外,10座"彭派驿"系列市民驿站和95座爱心驿站分别服务市民和户外工作者,提供饮水机、微波炉、手机充电等便民服务。
彭州市还通过1778座标准化垃圾分类投放点、景观地埋式垃圾收集点、隆丰环保发电厂等设施,推动城市管理从"重管理"到"重服务"、从"看面子"到"重里子"的转变。
创新服务模式,共筑有温度的城市
乐山和彭州的做法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体现了城市服务创新的核心要义:以人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精细化、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
乐山的志愿服务网络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多语种的服务保障,让旅游体验更加舒适便捷;彭州的民生设施升级则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关怀。两地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用心去做,都能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抓手。
这种创新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让市民和游客在细枝末节中感受到城市的关怀,化作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与幸福感。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乐山和彭州的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和学习。
近期,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四川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城市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更将在工程建设领域掀起深刻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