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北京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西城区采用模块化快速建造技术改造危旧楼,工期缩短75%;海淀区则通过“交通+生态+功能”融合设计,将58座桥下空间升级为便民惠民的公共空间,新增2090个停车位,绿化面积增至1.7万平方米,推动城市功能与人居环境双提升。
近日,北京市在城市更新领域接连传来好消息,西城区危旧楼改造采用模块化快速建造技术迈入新阶段,海淀区桥下空间整治提升成效显著,展现了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水平。
模块化建造技术引领危旧楼改造新突破
在西城区三里河一区28号楼改造项目中,一项创新性的建造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建筑模式。这栋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建筑,因设施严重老化等问题被纳入危旧楼改建范围。项目采用中建海龙研发的
技术,将整栋建筑科学划分为156个预制模块单元,涵盖6种户型。项目负责人裴江飞介绍,该项目采用"
+的模块化技术体系",外墙可减少支模工作量,提高安装效率;内墙采用双面模壳剪力墙,减少户内面积占用。项目90%的工序在专业工厂完成,工期较传统建造方式缩短约75%。西城区通过"极速审批"模式,实现土地划拨、规划许可等四证单日办结,做到"拿地即开工"。同时,为54户居民提供"一户一策"精准服务,采用"政府补助+居民出资"资金共担模式,100天完成从启动到100%签约搬迁。
桥下空间焕新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与此同时,海淀区正在进行的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程,让曾经的"城市杂物间"蜕变为服务民生的"公共会客厅"。今年,海淀区覆盖全区58座城市道路及公路桥系、5.5个轨道交通桥站区的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以"高标准改造、全功能覆盖"的实践,用看得见的变化改善了城市营商环境。
在交通优化方面,海淀区已在9座桥梁新增14处交通优化设施,全区桥下停车位从6104个增至8194个,2090个新增车位精准对接居民与上班族需求。联想桥桥下通过增设调整掉头及左转车道、合并公交站等措施,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
在环境提升方面,海淀区将桥下绿化点位从17处、1.2万平方米,增至24处、1.7万平方米。苏州桥桥下通过种植耐阴植物,营造出"人从桥下过,仍在景中游"的美学效果。在轨道交通五道口站至上地站站区,施工方释放1.3万平方米空间用于景观绿化,并结合京张遗址公园二期项目,打造集"历史传承、开放共享、凸显科技、集约利用、绿色生态"五大特点于一体的带状公共绿化景观空间。
创新机制保障改造成果
为确保改造成果惠及民生,海淀区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制。按照全市三年行动要求,海淀主动加压,将2024-2026年的任务提前至2025年6月底前完成。《海淀区落实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交通优先、静态需求、环境提升、兼顾保障"原则,对194处桥下空间统一设计。
同时,海淀区创新"分级分类"机制,建立"区级联审"制度,交管、规划、城管等多部门共同审议方案,避免"多头管理"。该区已将桥下空间纳入城市环境常态化检查,属地街镇加密巡查频次,定期组织联合检查,对考核不合格的使用单位予以清退。
从西城的模块化建造到海淀的桥下空间焕新,北京正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治理,让城市更新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近期,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四川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城市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更将在工程建设领域掀起深刻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