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居家适老化改造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改造工作成效初显,但仍面临产品不实用、方案同质化、服务保障不足等挑战。要让改造真正惠及老人,需从“硬件”更新转向“软硬”结合,提升改造的精准性与个性化,并建立长效服务保障机制,从而让老年人实现从“安居”到“优居”的跨越。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有所养”成为重要的民生课题。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其中约90%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在此背景下,居家适老化改造作为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的关键一环,正从试点探索迈向广泛实践,其目标不仅是让老年人“安居”,更是要帮助他们实现“优居”。
改造成效初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积极将此项工作列入民生实事,通过“焕新”补贴、搭建服务平台、规范改造清单等多种形式,加速推进改造工作。例如,浙江省2024年完成适老化改造6.49万户,发放补贴超6亿元;北京市则通过整合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资讯。截至“十四五”末,全国已累计支持22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改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也在多地落地,老年人的居家生活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得到显著增强。
破解“痛点”,提升改造精准性是关键
尽管成效显著,但当前的适老化改造仍存在一些“痛点”。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适老化产品功能复杂、操作不便,增加了老年人的学习成本;有的产品能耗较高,不符合老年人的节俭习惯;更有甚者,改造方案“千篇一律”,难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居住环境和经济条件的个性化需求。
“适老化改造不是普通的家庭装修,而是要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及行为习惯有深刻理解。”业内专家指出,即使是一个简单的
安装,也需精准计算其高度、角度与承重力。要破解这些难题,首先要让老年人参与到改造过程中,围绕其真实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样板间,让老年人直观感受改造效果。此外,建立区域性的适老化改造服务资源库,汇集认证服务商与产品信息,也是提升行业规范性的重要一步。强化服务保障,让改造不止于“一锤子买卖”
衰老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适老化改造也绝非“一锤子买卖”。当前,一些地方存在“重硬件、轻服务”的现象,如为老人配置了智能设备却缺乏使用指导,导致设备沦为摆设;改造方案未预留二次改造空间,增加了未来的调整成本。
对此,专家建议,居家适老化改造必须与服务保障相结合。一方面,要出台政策鼓励建筑、医护等领域的“银发专家”参与,提升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抓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确保评估更规范、响应更及时、监管更到位。未来,应将居家改造与社区环境适老化改造一体推进,并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建立工作台账与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动态追踪与主动预警,用持续的服务与关怀,让适老化改造真正改到每一位老年人的心坎儿上。
近期,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四川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城市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更将在工程建设领域掀起深刻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