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江西省在城市治理领域频出实招,一方面通过“全链条推进、多维度保障”模式,有效破解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难题,新增百万级车位与充电端口;另一方面,吉安市“群众主体型”城市更新模式获国家层面推广,其全链条群众参与机制为全国提供了民生导向的更新路径。两者共同展现了江西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城市品质的探索成果。
近日,江西省在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领域交出亮眼答卷,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既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又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展现了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江西智慧”。
全链条发力,破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
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激增,停放充电难题成为城市管理的痛点。江西省构建“全链条推进、多维度保障”工作格局,系统性地化解这一难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相关部门,明确配建标准,推行“国企主导+市场参与”的多元共建机制,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宜春市宜丰县引进智能企业,落地全省首个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站,提升了安全性与便捷性;赣州市章贡区通过公开招标,在社区门口打造智慧充电桩,高效服务居民。此外,江西还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城市更新项目,巧用“边角地”盘活闲置空间。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共新增电动自行车停放车位130.7万个、充电端口106.3万个,既有小区停放车位配建比提升至70%,成效显著。
群众当主角,城市更新模式获全国推广
在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同时,江西更在治理模式上寻求突破。近日,吉安市“群众主体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经验做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标志着其地方探索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成果。
吉安市始终锚定“民生需求”核心,构建起“调查摸底——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运维管护”的全链条群众参与体系。为确保群众决策权,每个改造地块均由政府制定多个方案,经居民投票比选确定最优方案。各改造区域同步成立改造理事会,全程跟进项目,并通过“双评”机制设定95%满意率的验收“硬杠杠”,真正做到“改哪里、如何改、改得如何均由群众说了算”。
从破解电动车充电难题到推广“群众主体型”更新模式,江西省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福祉、创新治理方式,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近期,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四川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城市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更将在工程建设领域掀起深刻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