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江苏盐城聚焦民生需求,推进老旧小区连片改造与完整社区建设,创新共治模式;通过盘活老火车站、烂尾楼、闲置校园等存量空间,实现功能重塑与价值提升;实施“三河”整治与海绵城市项目,彰显“百河之城”生态底色,走出一条生态赋能的城市更新之路。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实施路径,通过出台分类分级推进方案、建立健全体检制度,构建“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体系。
回应民生诉求 打造创新样板
盐城市将民生需求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从拆违整治转向有机更新,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602个老旧小区焕新,183个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落成,528部电梯加装完成,41个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建成,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连片统筹改造。盐都区合心花苑创新推进原酒厂片区8个老旧小区连片改造,以“党建+楼长+志愿者”模式激活居民自治,拓建消防通道并新增绿地停车场。通过“财政+街道+居民”三方筹资加装15部电梯,同步建成老年食堂等便民设施,实现居民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的品质跨越。
实现治理共治共享。亭湖区万户新村小区始建于1983年,房屋设施老化问题日益凸显。该小区通过公开征集意见,组建公众参与的共治委员会和工作坊。经改造后,该小区实现全面翻新,完成雨污水分流、供水管网及交通优化改造,配套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助餐点和养老中心等设施。将废弃菜场更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增设“万户记忆”“老手艺展馆”等文化活动设施,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盘活闲置空间 发挥资源效能
改造更新老旧火车站、校区、楼宇等低效闲置空间,焕新为博物馆、科技创新园等场所,盐城市积极推动闲置资产空间重塑和价值提升。
老火车站变身生态综合体。老火车站片区改造项目全力保留老火车站建筑结构,全过程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指导,同步改造周边既有站房、站台、广场、公园等,利用博物馆户外空间的延伸建成湿地博物园,打造汇聚保护展陈、科普研学、生态旅游等功能的“城市生态综合体”。
烂尾楼宇焕新人才公寓。以城市更新方式破解烂尾楼宇历史遗留问题,其中的代表之一“都U+”创客公寓融合人才公寓、品牌酒店、共享商业等多元业态,既化解资产闲置困局,又满足青年人才多元化居住需求,累计吸引入住人才3409人。
闲置校园蝶变创业港湾。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前置运营需求实现“设计—建设—管理”一体化。8#新生·数字科技创新园在保留老八中校园的基础上植入现代创业生态,通过楼宇抗震加固,打造安全韧性的空间。
光影记忆重获新生与传承。盐城电影院始建于1956年,曾以光影构筑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为更好地传承城市文脉,通过改造焕新为1956星剧场,保留原建筑风貌,融合多功能剧场、展览、文创等业态,打造兼具历史记忆与当代活力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重塑百河之城 尽显生态底色
碧水清如许,美景入画来。被誉为“百河之城”的盐城市,清水绕城,城水相依,人水和谐。
“三河”全域整治,尽显生态底色。串场河、新洋港(蟒蛇河)、通榆河三条河流润泽这座城市千年生息,承载着盐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盐城市全面开展“三河”全域整治,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通过“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策略,建成覆盖全域的污水处理系统。实施水岸同治工程,拆除违建、贯通滨水绿道,打造盐渎公园、盐镇水街、欧风花街等滨河文旅项目。如今,“三河”沿岸白鹭翩跹、绿荫成廊,市民可漫步亲水栈道,尽享“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融合海绵理念,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公园。中韩文化广场海绵化改造项目以“渗滞蓄净用排”技术构建韧性海绵系统,建设生态驳岸串联湿地公园与绿色屋顶,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滞蓄—末端净化”的雨水管理链,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城市客厅。
文章摘自:中国建设报 作者:吴军中 刘莹莹
近期,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四川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城市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更将在工程建设领域掀起深刻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