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内江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公园绿地、建设透水铺装、治理黑臭水体,建成32个公园、183公里绿道,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进园”,提升居民生态幸福感。
7月29日,盛夏时节,刚刚改造完成的内江市人民公园内绿荫如盖。平整的透水步道上,市民李英带着孙子悠闲散步:“以前道路坑洼,一下雨就积水。现在路好走了,又没有积水,雨后散步正好呼吸新鲜空气。”
市民的这份惬意,是内江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2023年,内江入选四川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一场以“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为目标的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展开,以“绿网”为脉焕新城市颜值,让生态福祉浸润城市肌理。
“绿网”覆城
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每日打卡寿溪河湿地公园,成为居民陈友莲的新习惯。以前的“臭水沟”,如今水清岸绿、白鹭翩跹,这样的转变源于内江创新治污思路——将11条黑臭水体打造为连接城乡的带状公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
如今,内江中心城区已累计建成城市公园32个,绿道183公里,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6.49%升至40%,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进园”。
在内江,公园不仅是景观升级,更是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定义。
在汉安大道海绵化提升工程现场,破碎机正拆除破损的
。“5000平方米地面将全部更换为。”项目生产经理邹腾介绍。该工程是内江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汉安大道不仅能解决大雨积水问题,还能在天晴时释放水分调节空气湿度。在玉带溪流域,一座占地400平方米的防洪排涝提升集成泵站,被用于攻克内涝顽疾。“用4台潜污泵和4台闸泵提升雨污水,能帮助低洼易涝区数千户居民平安度汛。”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泵站不仅提升了防洪标准,还通过雨水调蓄和净化改善区域水环境。
2024年,内江14个海绵城市项目全面开工,涵盖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排水防涝等类型,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该市计划今年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实现雨水80%有效控制,70%以上的雨水径流得到有效管控。
生态惠民
公园解锁“N种玩法”
建公园城市,不仅是打造生态屏障,更是建设市民生活的“幸福载体”。
在内江市东兴区的谢家河湿地公园,绿化灌溉用水全部使用再生水,不仅节约大量水资源,还降低了运营成本。这种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正逐步在全市推广。
同时,内江全市13个城市公园实施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轮换开放草坪约125.45万平方米,增设57张乒乓球台和145件健身设施,公园成为内江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文化元素的注入则让内江公园城市建设增添更多内涵——梅山公园修缮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传承红色基因;人民公园融入消防主题元素,设计消防主题壁画,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此外,内江按照“一园一品一特色”要求,打造月季、绣球、海棠等专类园林,在清溪湿地公园、五星湿地公园等地联动布局花海景观,形成连贯的城市生态风景线。
据介绍,目前,内江正按照“一环两轴九线多楔”的绿道体系规划,推进“甜城碧道”建设。截至2025年,已建成滨水绿道150公里,串联圣水寺、清溪湿地等16处人文自然节点,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
摘自《四川日报》 全媒体记者 陈宇
近期,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四川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这一政策不仅是对城市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更将在工程建设领域掀起深刻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