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28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公告,就《建筑边坡工程监测技术标准》《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标准》《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技术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与列车间风险空间异物监测技术规范》五项地方标准的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8日。
2025年8月28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公告,就《建筑边坡工程监测技术标准》《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标准》《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技术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与列车间风险空间异物监测技术规范》五项地方标准的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8日。此次五项标准同步征求意见,覆盖建筑安全、绿色低碳、城市治理、可再生能源利用及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等关键领域,彰显广东在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完善地方建设标准体系方面的决心与行动力,对全省相关行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公告核心信息:征求意见渠道与时间明确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公告中明确,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五项标准均已完成送审稿编制,公众可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两种方式提出意见建议。其中,信函反馈需邮寄至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483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信处3528室,邮编为510045;电子邮件反馈则需发送至指定邮箱zjt_biaodingzhan@gd.gov.cn。
为保障公众充分参与标准制定,公告特别附上六项附件,包括五项标准送审稿的Word文档(分别对应《建筑边坡工程监测技术标准(送审稿)》《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送审稿)》等)以及统一的《意见反馈表》,方便公众查阅标准具体内容并规范提交意见。此次意见征求周期虽从公告发布(8月28日)至截止日期(9月8日)仅十余天,但考虑到标准涉及专业领域较多,主要面向行业内企业、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管理部门,紧凑的时间安排也体现出广东加快推进地方建设标准落地的迫切需求。
五大标准聚焦关键领域,破解行业发展痛点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五项标准,分别针对不同建设领域的技术规范空白或升级需求,每项标准的制定都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和行业价值。
建筑边坡工程监测:筑牢建筑安全“防护网”
建筑边坡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周边建筑、道路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在广东多山、多雨的地理气候条件下,边坡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较高,此前部分项目因边坡监测技术不规范、监测频率不足、数据预警不及时等问题,曾引发安全事故。
《建筑边坡工程监测技术标准(送审稿)》的制定,有望填补广东在建筑边坡工程监测领域的地方标准空白。标准预计将明确边坡监测的范围、指标、频率、技术方法(如无人机监测、自动化传感监测等)、数据处理与分析流程,以及风险预警阈值等关键内容。通过统一技术规范,可有效提升全省建筑边坡工程监测的专业性和精准性,提前识别安全隐患,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为城市建设安全保驾护航。
绿色建筑后评估:推动绿色建筑从“建设”到“长效”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截至2024年底,全省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已超过90%。但在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其实际节能效果、环境舒适度、资源利用效率等是否达到设计标准,缺乏统一的评估体系,导致部分绿色建筑“重认证、轻运营”,绿色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送审稿)》将重点解决这一问题。标准可能围绕绿色建筑的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室内空气质量、固体废弃物处理、碳排放等核心指标,建立科学的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明确评估周期、参与主体及评估结果应用机制。通过开展绿色建筑后评估,既能检验绿色建筑的实际运行效果,也能为后续绿色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提供优化依据,推动绿色建筑从“达标建设”向“长效运营”转型,助力广东实现“双碳”目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补齐垃圾分类“硬件短板”
自《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广东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设施设备方面仍存在短板,如分类收集容器规格不统一、转运车辆密封性不足、末端处理设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影响垃圾分类的效率和效果。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标准(送审稿)》将针对垃圾分类全链条的设施设备制定统一标准。其中,前端收集环节可能明确分类垃圾桶的材质、容量、标识规范;中端转运环节可能规定转运车辆的技术参数、密封要求及作业流程;末端处理环节可能对垃圾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设施的技术指标、环保要求作出规定。统一的设施设备标准既能提升垃圾分类硬件水平,也能降低设施设备采购、维护成本,推动广东垃圾分类工作向精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深度融合
广东光照资源丰富,建筑屋顶、外立面等空间具备巨大的太阳能光伏开发潜力。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但在系统设计、安装、运维等方面仍存在技术不规范、兼容性不足等问题,影响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和使用寿命。
《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技术标准(送审稿)》预计将聚焦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明确系统设计与建筑一体化要求(如光伏屋顶的承重、防水设计)、组件选型标准、安装施工规范、并网技术要求及运维管理流程。标准的实施将打破光伏系统与建筑设计“脱节”的现状,推动光伏系统与建筑外观、结构安全、使用功能有机结合,提升建筑光伏系统的安全性和发电效率,助力广东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与列车间风险空间异物监测:守护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随着广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不断扩展,站台门与列车间的风险空间(即“间隙”)成为安全隐患点,若有异物(如乘客物品、垃圾等)落入间隙,可能导致列车延误、设备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此前,广东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主要依靠人工巡检监测间隙异物,效率低且存在监测盲区。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门与列车间风险空间异物监测技术规范(送审稿)》将推动异物监测从“人工巡检”向“智能监测”升级。标准可能明确异物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如监测精度、响应速度)、设备选型(如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安装位置及数据传输与预警机制。通过建立智能异物监测系统,可实现对站台门与列车间间隙的24小时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物隐患,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水平,保障乘客出行安全。
标准制定意义深远,助力广东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此次五项地方建设标准的公开征求意见,不仅是广东完善地方建设标准体系的重要举措,更对全省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意义。
从行业层面来看,五项标准分别针对建筑、环保、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痛点,通过统一技术规范,可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因技术不统一导致的资源浪费、安全隐患等问题。例如,建筑边坡工程监测标准将推动行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标准将促进光伏企业与建筑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从城市发展层面来看,标准的实施将助力广东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标准将完善城市环境治理硬件体系,绿色建筑后评估标准将推动城市建设向绿色低碳转型,轨道交通异物监测规范将增强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都与广东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高度契合。
从社会层面来看,五项标准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筑边坡工程监测、轨道交通异物监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绿色建筑后评估、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标准则与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标准的实施将为广东群众提供更安全、更绿色、更便捷的生活环境,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目前,五项标准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社会各界可通过指定渠道积极反馈意见。待意见征求结束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结合公众意见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正式的地方标准并发布实施。相信随着五项标准的落地,广东将在建筑安全、绿色低碳、城市治理、可再生能源利用及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等领域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为全国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广东经验”。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磅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之举,而是深度对接《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的战略部署。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50500-2024)引发了工程建设领域的广泛关注。该标准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取代原有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通知》,决定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这一举措旨在针对房屋市政工程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安全生产水平迈上新台阶,保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