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29日,山东——昨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14个部门重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发展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出六大方面二十条具体措施。
2025年8月29日,山东——昨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14个部门重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发展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出六大方面二十条具体措施。这一系列新政不仅为山东建筑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更清晰地勾勒出未来工程建设领域“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高效化”的发展蓝图,标志着智能建造正从技术探索迈向全面政策驱动和产业变革的新阶段。这不仅是山东的产业布局,更是中国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核心内容:构建智能建造“山东模式”的四梁八柱
《意见》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覆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全周期智能建造支持体系,其四大创新突破尤为引人注目,形成了系统性、可复制的“山东模式”雏形:
1.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完整生态:突破传统分散模式,将智能建造产业纳入地区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数字设计、智能建造设备装备、智能生产等特色集聚区,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这不仅仅是鼓励企业单点创新,更是着眼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整体能级。
2.打通“产学研用”,加速技术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打破壁垒。将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情况纳入工程评优评奖评价体系,以市场机制强力驱动技术落地。此举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让实验室的成果真正应用于工地现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3.破解人才瓶颈,创新培养模式:直面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提出共建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开设建模、建筑机器人运维、无人塔机操作等紧缺课程。更创新性地提出“智能设备+产业工人”协作模式,推动从“多人一机”向“一人多机”转变,并探索降低采用此模式企业的意外伤害保险费率,从成本上激励企业应用。这是对传统建筑业用工模式的颠覆性思考,旨在重塑产业工人队伍,提升其技能价值和职业尊严。
4.强化政策保障,解决后顾之忧:整合资金、税收等多元政策。通过“技改专项贷”贴息、设备更新补贴、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支持等方式解决“融资难”;对企业智能改造投入,按规定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降低“改造贵”的成本。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极大地降低了企业转型的门槛和风险,是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动能的关键。
影响与趋势分析:工程建设领域的系统性变革
山东此次出台的二十条新政,不仅是地方性产业扶持,更是对全国工程建设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预判和强力引导,其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一)质量安全管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控”跃迁
《意见》的解读强调了智能建造对工程质量安全的根本性变革。这预示着未来工地管理将彻底告别“人海战术”和“事后追责”,进入“技防”主导的智慧时代。
风险预控智能化:通过“BIM+”技术对深基坑、高支模、大型机械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事前预警”。如塔吊传感器实时监控荷载、风速,超限自动报警或断电,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工人佩戴的智能安全帽可监测心率体温,对中暑、晕厥等突发状况及时报警,实现了对个体生命体征的主动守护。
危险作业无人化:在密闭空间焊接、高空喷涂等高危场景,建筑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将大规模替代人工,从根本上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山东已发布《建筑机器人施工补充定额》,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计价依据,扫清了推广障碍,这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质量管控数据化:基于BIM的虚拟建造可提前解决设计冲突;AR/VR技术指导现场精准施工,减少返工;预制构件全流程“身份证”(/)管理,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清晰。这种“用数据说话”的质量管理,将极大提升建筑品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生产模式与用工形态的深刻重塑
“智能设备+产业工人”模式的提出,是政策层面首次将智能建造与产业工人转型紧密结合,具有划时代意义。
工人角色升级:未来的建筑工人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需要掌握智能设备操作、维护和人机协同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这要求职业教育体系快速响应,培养BIM工程师、机器人操作员、数字工地管理员等新工种,形成人才梯队。
生产效率提升:从“多人一机”到“一人多机”,意味着单个工人的生产效率将指数级增长,同时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复杂度。例如,一台智能抹平机器人可以替代多名工人连续作业,且平整度远超人工。
成本结构优化:政策通过降低保险费率等方式,直接减轻企业应用智能技术的负担,使得智能化改造的经济账更加划算,加速普及进程。长远看,这将推动建筑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三)政策驱动成为智能建造普及的关键加速器
山东的“二十条”清晰地表明,智能建造的推广已从企业自发行为上升为政府主导的系统性工程,政策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至关重要。
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末培育30家以上骨干企业、200个以上试点项目、适宜技术应用占比达30%等量化目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时间表。
应用场景强制化:对新出让的大型房地产项目,支持在建设条件中要求应用智能建造技术,利用政府土地出让的杠杆作用,强力扩大应用市场,形成“倒逼”机制。
全链条政策支持:从研发、制造、应用到人才、资金、税收,形成闭环支持,解决了企业转型中的核心痛点,极大地降低了试错成本和风险。这种“组合拳”式的政策供给,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催化剂”。
(四)智慧决策与协同管理成为项目管理新常态
智能建造不仅改变施工方式,更重塑了项目管理的逻辑。
智慧工地平台:通过AI视频监控,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闯入、火灾苗头等隐患,并实时告警。车辆冲洗、物料堆放等管理实现自动化捕捉,使现场管理精细化、标准化。
信息零损耗协同:项目参建各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上协同工作,设计变更、监理意见等信息瞬间直达,消除“信息孤岛”,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错误和延误,大幅提升项目整体运行效率。
山东省推出的智能建造“二十条”新政,是一套极具前瞻性、系统性和实操性的“组合拳”。它不仅为山东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铺就了快车道,更向全国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已进入由政策强力驱动、全产业协同推进的规模化发展新纪元。这场变革将深刻影响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人才结构和商业模式。未来,谁能在智能建造的赛道上率先布局、深度融合,谁就将赢得工程建设领域的下一个时代。山东的探索,不仅关乎一省之发展,更可能成为引领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其经验与成效值得全国业界、政府和研究机构持续关注与深入借鉴。随着政策的落地生根,一个“建造更安全、质量更可靠、工人更尊严、行业更可持续”的智能建造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磅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之举,而是深度对接《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的战略部署。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50500-2024)引发了工程建设领域的广泛关注。该标准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取代原有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通知》,决定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这一举措旨在针对房屋市政工程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安全生产水平迈上新台阶,保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