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期,《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等政策密集出台,为工程建设领域节能降碳划定清晰“时间表”与“路线图”。作为全社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键板块,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比重超50%,其中运行阶段能耗占比更是突破60%。
近期,《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等政策密集出台,为工程建设领域节能降碳划定清晰“时间表”与“路线图”。作为全社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键板块,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比重超50%,其中运行阶段能耗占比更是突破60%。此次政策聚焦新建建筑升级、既有建筑改造、运行节能管理、用能结构优化四大核心方向,不仅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明确指引,更将通过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工程建设领域从“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模式向“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模式加速迈进。
新建建筑:绿色标准全面升级,多地试点成效显著
政策从设计规范、星级标准、技术应用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要求,各地迅速出台配套细则,形成“国家统筹、地方细化”的推进格局。在设计层面,新建建筑需结合区域气候特征优化布局,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同时强制采用一级能效设备。以上海为例,其2025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首次引入“碳排放限额”指标,规定新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需控制在35kgCO₂/(m²・a)以下,较2020版标准降低18%,外墙、外窗传热系数也分别收紧至≤0.45W/(m²・K)、≤1.8W/(m²・K),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江苏则在公共建筑设计中明确窗墙比限制,东、西向窗墙比不超过0.3,有效减少夏季太阳辐射得热。
星级绿色建筑推广从“自愿申报”转向“强制达标”,北京、湖北等12个省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北京《建筑绿色发展条例》要求新建民用建筑至少执行一星级标准,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需达二星级,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更是需突破三星级。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已建成23个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超150万㎡,其中副中心图书馆通过、等技术,能耗较现行标准降低65%以上,年减碳约2800吨。河南则提出“三步走”目标,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全省新建超低能耗建筑面积突破500万㎡,并设立每平方米200元的专项补贴,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热情。预计到2026年,全国新建民用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将突破80%,绿色标准将成为新建项目的“入场券”。
既有建筑改造:分区域推进,激活万亿级市场
我国城镇既有建筑存量超650亿㎡,其中2000年前建成的建筑占比约30%,这些建筑普遍存在围护结构保温差、用能设备能效低等问题,单位面积能耗是新建节能建筑的2-3倍。政策明确要求,2025年底前全国需完成5亿㎡居住建筑、1亿㎡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改造后能效提升需超20%。
城镇改造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统筹推进,形成“围护结构+用能系统+可再生能源”的改造组合拳。北方地区将改造与冬季清洁取暖结合,河北对完成围护结构改造并采用的居民,给予每台3000元补贴及电价优惠;南方地区则聚焦空调能耗,广东对商场、酒店等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改造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成为重要推手,2024年我国建筑领域该市场规模达890亿元,同比增长23%,有效解决业主改造资金难题。农村改造则坚持“农民自愿、一户一策”,河南鹤壁、山东济南等地开展超低能耗农房试点,改造后的农房冬季室内温度稳定在16℃以上,年取暖费节省超2000元,部分地区还试点“+农房”模式,河北保定涞水县农户屋顶光伏年均发电量约1.2万度,增收超6000元。
既有建筑改造不仅是节能降碳的关键举措,更将激活超15万亿元的市场潜力。据测算,2025年我国节能建材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元,同时每改造1万㎡建筑可创造约50个就业岗位,按2025年改造6亿㎡计算,可新增300万个就业岗位,为稳经济、保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建筑运行:精细化管理+智能化赋能,能效提升见实效
建筑运行阶段是节能降碳的核心环节,政策推动管理模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成省级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接入重点建筑超10万栋,监测建筑面积超20亿㎡。上海平台已接入8000余栋公共建筑,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出230余栋高耗能建筑,改造后平均能效提升25%以上;深圳某商场通过优化空调运行、更换节能灯具,半年内单位面积能耗从135kWh/(m²・a)降至115kWh/(m²・a),年省能源费80万元。
政策还首次明确“分行业、分类型”的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办公、商场、酒店建筑能耗限额分别为65kWh/(m²・a)、120kWh/(m²・a)、90kWh/(m²・a),超限额将收取1-3倍惩罚性费用。居住建筑则通过“绿色社区”建设推动节能,要求公共照明采用并装智能开关,电梯优化调度减少空驶率,同时引导居民践行“夏季空调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的绿色生活方式,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节能合力。
行业趋势与保障:技术创新+政策护航,筑牢转型根基
趋势层面,可再生能源与建筑深度融合成为主流,政策要求2025年底前新建公共建筑、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分别达50%、40%,北京、上海等地试点“光储直柔”技术,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80%。建筑工业化与低碳加速融合,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将超30%,上海对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给予每平方米300元补贴,推动“工业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智能化技术全链渗透,与AI结合实现设计阶段碳优化,智慧工地减少施工能耗,数字孪生建筑试点项目运行能效提升15%以上,碳排放减少10%。
保障体系方面,财政设立专项基金,中央对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分别给予每平方米200元、100元补贴,地方叠加补贴后,北京三星级绿色建筑补贴达每平方米300元;金融机构推出绿色信贷,利率较普通贷款低0.3-0.5个百分点,绿色建筑REITs试点落地,为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渠道;保险机构开发超低能耗建筑质量保险,保障期长达10年。同时,政策将节能降碳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违规项目责令整改并处罚,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为行业绿色转型筑牢制度根基。
工程建设领域节能降碳政策的落地,正推动行业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新建建筑的绿色标准升级,到既有建筑的改造红利释放,再到运行管理的智能化赋能,每一个环节都在朝着“双碳”目标稳步迈进。未来,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合力下,工程建设领域必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为民众打造更绿色、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磅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之举,而是深度对接《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的战略部署。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50500-2024)引发了工程建设领域的广泛关注。该标准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取代原有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
近日,云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通知,涉及一系列政策调整与规范更新,对本地乃至全国的工程建设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此次政策变动聚焦于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模式优化以及行业监管强化等核心议题,标志着工程建设领域正迈向更为市场化、规范化与数字化的新阶段。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