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20日,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转载《中国建设报》文章《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入解读了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型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建造,将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年8月20日,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转载《中国建设报》文章《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入解读了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型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建造,将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这一导向为工程建设领域描绘了清晰的转型路径,预示着行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系统化变革,其影响之深远,将重塑行业的生态格局、业务模式与核心竞争力。
核心趋势:从“建造”到“智造”,构建全生命周期智能体系
指出工程建设领域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方向,其影响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将引发一场深层次的行业革命。
1.智能建造:实现从“项目建造”向“城市建设”的跃升。
这标志着工程建设的范畴将被极大拓宽。未来的智能建造不再局限于单个建筑的施工,而是要覆盖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生态修复等全领域,并贯穿项目“规划—设计—建造—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要重点推进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这将是实现城市级数字化协同和智能化管控的基石。这意味着,传统的设计院、施工单位必须向提供“城市级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转型,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将从“加分项”变为“必备项”。工程项目的成功不再仅以按时交付、质量合格为标准,更要看其能否无缝融入城市数字孪生系统,为城市治理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持。
2.新型基础设施:为城市安全韧性提供“主动预防”保障。
新型基础设施是实现“韧性城市”目标的关键。工程建设不再仅仅是“建起来”,更要“管得好”、“防得住”。通过在水、电、气、热、交通等关键设施上全面部署智能感知设备,构建“可智能感知的城市生命线体系”,实现从“被动维护”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这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建项目必须预留智能化接口,改造项目则需具备加装智能监测设备的能力。工程企业需要与科技公司深度融合,将传感器、通信网络、边缘计算等技术无缝集成到物理基础设施中。例如,一座桥梁的建造不仅要满足结构安全,还需内置应力、位移、腐蚀等传感器;一条地下管廊的施工必须预埋光纤测温、气体监测等系统。这使得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也催生了“工程+科技”融合的新业态。
3.智慧城市:以数字化转型引领治理现代化。
智慧城市建设为智能建造和新型基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支撑。未来的智慧城市要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跃升,构建“全域感知、万物互联、泛在计算、智能决策”的运行体系。这要求工程建设的成果——无论是建筑还是基础设施——必须成为智慧城市数据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一栋大楼的能耗数据、交通信号灯的实时流量、地下管网的运行状态,都将成为城市大脑决策的依据。工程项目的交付标准将包含数据接入和系统集成的要求。开发商、建筑商、市政工程公司都必须具备数据治理能力,确保其建设的物理空间能够“说话”,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流。
协同推进:构建“三位一体”的城市建设新格局
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三者并非孤立发展,而是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布局、避免各自为政是关键。智慧城市为后两者提供顶层设计和应用场景,新型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和智能建造提供底层网络和算力支撑,而智能建造则是实现前两者物理落地的实施手段和单元载体。这种协同关系要求政府在规划层面进行统筹,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例如,一个智慧交通项目,需要交通部门、住建部门、通信运营商、智能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等多方协同,共同制定标准、共享数据、联合建设。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发展模式转型:依赖大规模新建和资源投入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安全、创造价值。数字化、智能化投入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成本。
产业链重构与生态重塑:“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格局将加速形成。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多机遇,而技术落后的企业将面临淘汰。产业链上下游(设计、施工、材料、科技公司、运营商)的协同创新变得至关重要,催生新的产业联盟和合作模式。
人才需求升级与教育变革:行业对既懂工程技术又懂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急剧增加。传统的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高校、职业院校需增设相关交叉学科,企业也需加大内部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
试点先行,标准引领:“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意味着各地将涌现一批智慧城市、智能建造的标杆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经验将快速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同时,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系统互操作性等标准体系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投资模式创新:智能化项目往往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需要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如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数据资产化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工程建设领域。从“智慧”、“韧性”、“美丽”城市的建设目标,到“存量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都要求行业告别传统路径,拥抱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的未来。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发展理念、商业模式、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级。对于工程建设企业而言,主动求变、积极布局科技创新,将是赢得未来的关键。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一座座“会思考”、“能感知”、“自适应”的智能城市将从蓝图变为现实,而这场深刻变革的起点,正是今天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拥抱。这不仅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的坚实保障。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磅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之举,而是深度对接《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的战略部署。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50500-2024)引发了工程建设领域的广泛关注。该标准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取代原有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通知》,决定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这一举措旨在针对房屋市政工程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安全生产水平迈上新台阶,保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