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联合自治区工信厅、能源局,正式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零碳园区培育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能源基地。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联合自治区工信厅、能源局,正式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零碳园区培育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能源基地,内蒙古此次出台专项方案推进零碳园区建设,不仅是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关键举措,更对破解传统高耗能产业转型难题、探索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路径具有标志性意义。方案的落地实施,将从技术创新、产业重构、基础设施升级等多个维度,为工程建设领域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同时也对行业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和人才储备提出全新要求。
锚定“双碳”战略,分阶段打造示范标杆
从国家层面看,“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零碳园区作为区域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各地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抓手。内蒙古作为全国煤炭、电力输出大省,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比重超过8%,其中高耗能产业占比达65%以上,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的生态环保压力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方案》的出台既是内蒙古破解“能源依赖症”的主动求变,也是为全国资源型地区低碳转型提供“内蒙古方案”的重要探索。
《方案》明确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时间节点与任务部署层层递进。2025年作为启动元年,将重点开展园区基础条件评估与申报遴选工作,优先选择新能源资源富集、产业基础较好的工业园区,如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头稀土高新区等纳入首批培育名单,预计首批培育园区数量不低于10个。2026-2028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围绕零碳能源供应、低碳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升级等核心任务,推动国家级试点园区建设,目标实现园区新能源消费占比不低于60%,单位GDP能耗较2025年下降18%。到2030年,将形成覆盖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多种类型的零碳园区建设模式,力争30%以上的重点园区达到国家级零碳园区标准,相关经验在华北、西北等资源型地区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在目标设定中突出“量化考核”与“动态调整”相结合。除了新能源消费占比、能耗下降等核心指标,还将碳排放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率、绿色建筑占比等12项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形成“申报-建设-评估-退出”的全周期管理机制,确保零碳园区建设不流于形式。
构建“零碳能源+低碳产业+智慧管理”立体体系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方案》从能源、产业、基础设施、管理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全方位的建设框架,每一项任务都对工程建设领域提出具体需求。
在零碳能源体系构建方面,电网改造与新能源开发成为两大核心任务。针对电网建设,《方案》提出“物理隔离+智能调度”的创新模式,在蒙西地区先行建设零碳园区配电网示范项目。具体来看,将采用“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架构,通过建设独立的园区配电网与主干电网实现物理隔离,同时搭建智能调度平台,实现新能源发电、储能设备与负荷的实时匹配。这一模式对工程建设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新要求,例如在配电网建设中,需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解决新能源波动性带来的电网稳定性问题;在智能调度系统安装中,需融合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园区用电负荷的精准预测与调控。预计仅蒙西地区首批示范园区的电网改造项目,就将带动超过50亿元的工程建设投资。
绿电供给消纳环节,《方案》强调“就近开发、直供消纳”的原则。一方面,支持园区周边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如在乌兰察布、通辽等新能源富集地区,推进园区配套风电项目建设,实现绿电“点对点”直供;另一方面,鼓励园区内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利用厂房屋顶、停车场等空间资源,打造“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微能源系统。这将直接推动光伏支架安装、电缆铺设、储能设备集成等工程需求增长,同时要求工程建设企业具备新能源项目全链条服务能力,从项目规划、设计到施工、运维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储能与柔性负荷管理领域,《方案》提出“储能+调峰”的协同模式,要求新建零碳园区配套建设不低于园区负荷15%的储能设施,鼓励采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元化技术路线。以鄂尔多斯某工业园区为例,规划建设200MW/800MWh电化学储能项目,预计需要建设储能电站厂房、电池储能系统、换流站等设施,工程建设周期约18个月,将带动储能系统集成、电力工程施工等相关业务增长。同时,《方案》鼓励园区内高耗能企业开展柔性负荷改造,如钢铁、化工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班次,实现用电负荷“错峰填谷”,这也需要工程建设企业对企业生产车间的电力系统、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
节能降碳改造是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涉及建筑、工业、交通等多个领域。在建筑领域,《方案》要求新建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不低于80%,重点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被动式建筑等技术。例如,园区内的办公楼、宿舍等建筑将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将与建筑外立面、屋顶相结合,既满足建筑节能需求,又实现能源生产。这将推动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如、等,同时要求工程建设企业掌握BIPV系统安装、建筑节能检测等专业技术。在工业领域,将推动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余热余压利用、节能设备更新等改造工程,预计仅首批培育园区的工业节能改造项目,就将产生超过30亿元的工程市场需求。
此外,《方案》还提出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强化资源节约集约、推进碳捕集利用与碳汇开发等任务。在碳捕集利用领域,将支持园区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如在包头铝业园区建设100万吨/年CCUS项目,涉及捕集装置、输送管道、封存场地等工程建设,这一技术将成为高耗能园区实现零碳目标的关键支撑。
实施步骤明确,多维保障机制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为确保零碳园区建设有序推进,《方案》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实施机制,从申报流程、资金支持、技术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撑,为工程建设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在申报与管理流程上,《方案》实行“盟市推荐-自治区审核-动态评估”的机制。各盟市发改委需在2025年6月底前完成辖区内园区的筛选推荐,推荐材料需包含园区能源消费现状、新能源资源禀赋、产业发展规划等内容。自治区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组建专家评审组,从基础条件、建设方案、预期效益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培育名单。建设周期内,将每年度开展一次评估,对未达到阶段性目标的园区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将退出培育名单,确保建设质量。这一流程为工程建设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市场准入路径,企业可提前与符合条件的园区对接,参与项目前期规划与方案设计。
在资金支持方面,《方案》整合了多种资金渠道,形成“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自治区将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零碳园区的电网改造、储能项目、节能改造等给予资金支持,单个园区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同时,鼓励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提供期限不超过20年、利率下浮10%-15%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园区通过绿色债券、产业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如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内蒙古零碳园区发展基金,重点投向园区绿色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保障机制的完善,将有效缓解工程建设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在技术与人才保障上,《方案》提出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高校与园区企业、工程建设企业共建研发中心,重点攻关智能电网、储能、碳捕集等关键技术。同时,将零碳园区相关技术纳入自治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展智能建造师、绿色建筑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培训,预计到2028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5000人,为工程建设领域提供人才支撑。
倒逼行业转型升级,催生三大发展机遇
《方案》的实施将对工程建设领域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不仅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升级,更将重塑市场格局,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与增长点。
从短期影响来看,工程建设市场需求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传统高耗能工程如燃煤电厂建设、传统化工项目等需求将进一步收缩,而新能源电力工程、节能建筑工程、储能设施建设、碳捕集工程等绿色项目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以新能源电力工程为例,预计到2028年,内蒙古零碳园区相关的风电、光伏项目建设规模将超过10GW,带动工程投资超过500亿元;节能建筑领域,仅园区既有建筑改造一项,就将产生超过200亿元的工程市场需求。这要求工程建设企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加大在绿色建筑、新能源工程等领域的投入,同时淘汰落后产能与技术,如高耗能的建筑施工设备、传统的电力工程技术等。
从长期趋势来看,工程建设领域将朝着“技术智能化、产业融合化、标准绿色化”方向发展。在技术智能化方面,零碳园区建设将推动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如通过BIM技术实现园区电网、建筑、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施工方案,降低能耗与成本。在产业融合化方面,工程建设企业将从单一的施工方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商转型,例如参与园区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并通过运营储能设施、管理绿电供应获取长期收益。在标准绿色化方面,随着零碳园区建设的推进,行业将出台更多绿色工程建设标准,如零碳园区配电网建设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推动工程建设全流程的低碳化。
对工程建设企业而言,要把握此次机遇,需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储备,组建专业的绿色工程技术团队,攻关智能电网、储能、碳捕集等关键技术;二是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工程建设+运营服务”“EPC+融资”等新模式,提升项目盈利能力;三是加强产业链合作,与新能源企业、环保企业、科技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绿色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内蒙古零碳园区培育建设方案的发布,是我国资源型地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实践,也是工程建设领域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契机。方案的实施将为工程建设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工程建设企业应主动拥抱变革,加快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在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零碳园区建设取得实效,为全国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磅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之举,而是深度对接《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的战略部署。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50500-2024)引发了工程建设领域的广泛关注。该标准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取代原有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
近日,云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通知,涉及一系列政策调整与规范更新,对本地乃至全国的工程建设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此次政策变动聚焦于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模式优化以及行业监管强化等核心议题,标志着工程建设领域正迈向更为市场化、规范化与数字化的新阶段。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