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版造价指南引工程建设行业变革

建设快讯 2025-08-18

【导读】近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海南省建设工程造价指标指数编制指南(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这一举措不仅是海南省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迭代升级的重要标志,更在全国工程建设领域引发广泛关注,其背后蕴含的行业变革信号与发展势能,正深刻重塑着工程建设市场的运行逻辑。

近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海南省建设工程造价指标指数编制指南(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这一举措不仅是海南省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迭代升级的重要标志,更在全国工程建设领域引发广泛关注,其背后蕴含的行业变革信号与发展势能,正深刻重塑着工程建设市场的运行逻辑。

政策背景与核心要义

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作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精准性直接影响着投资效益与市场秩序。随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GB/T50500-2024)的全面实施,以及《2024海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综合定额》《2024海南省安装工程综合定额》等地方定额体系的更新换代,原有造价指标指数编制规则已难以适配新的计价环境。

此次《指南》修订并非简单的技术调整,而是构建“数据驱动+标准引领”新型造价管理模式的关键一步。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建立覆盖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全专业的指标体系,细化到分部分项工程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标准;二是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将材料价格波动、技术工艺革新等变量纳入指数更新模型,实现季度微调、年度大修;三是明确数据采集责任,要求建设单位、施工企业、造价咨询机构在项目各阶段同步上传造价数据,形成全省统一的造价数据库。

从政策初衷来看,海南省住建厅希望通过《指南》的实施,破解当前造价管理中存在的“三难”问题:即数据碎片化导致的“横向对比难”、标准不统一造成的“纵向追溯难”、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成本管控难”,最终实现投资决策更科学、合同履约更规范、市场竞争更有序的行业治理目标。

对工程建设行业的多维影响

(一)重构市场主体的造价管理逻辑

对于建设单位而言,《指南》提供的标准化指标将成为投资管控的“导航系统”。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依据同类工程的造价指数快速测算投资估算,避免因盲目决策导致的资金浪费;在设计阶段,通过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造价指标,实现“限额设计”与“功能优化”的平衡。以海南省某重点市政项目为例,若按照旧有指标体系,其地下管网工程估算误差率约为15%,而采用《指南》推荐的动态指标后,误差率可控制在5%以内。

施工企业将面临“技术升级+管理转型”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需配备专业的数据采集人员,实时记录施工现场的人材机消耗数据,确保与《指南》要求的指标口径一致;另一方面,要基于指标数据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比如通过分析

浇筑的指标参数,调整浇筑顺序以降低损耗率。对于中小型施工企业而言,这可能意味着短期内管理成本上升,但长期来看,精准的造价数据将成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通行证”。

造价咨询机构则迎来业务转型的契机。传统的造价咨询多停留在算量套价层面,而《指南》实施后,咨询服务将向“数据增值”延伸——通过解读造价指数变化趋势,为客户提供成本预警、风险规避等高端服务。例如,当

价格指数连续三个月上涨超过10%时,咨询机构可建议施工企业提前锁定采购价格,避免成本失控。

(二)重塑工程招投标市场生态

长期以来,海南省工程招投标领域存在“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乱象,其根源在于投标报价缺乏客观的指标依据。《指南》实施后,招投标活动将建立“指标基准线”制度:即招标人依据《指南》发布的造价指数设置最高投标限价,投标人的报价不得低于成本线(通过指标反推)且不得高于限价,形成“区间竞价”机制。

这种机制的优势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尤为明显。以海口市某保障房项目为例,采用新机制后,有效遏制了以往投标报价“忽高忽低”的现象,中标价与竣工结算价的偏差率从20%降至8%,既防止了恶意低价抢标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又避免了高价围标造成的财政资金浪费。同时,透明的指标体系也减少了招投标过程中的寻租空间,让企业竞争回归技术实力与管理能力的本质比拼。

(三)推动行业监管模式升级

《指南》构建的造价数据库将成为行业监管的“智慧大脑”。监管部门通过对数据的实时监测,可及时发现异常造价波动:比如某区域混凝土价格指数短期内异常上涨,可能预示着材料市场垄断;某类项目的人工消耗指标显著偏高,可能存在虚报工程量的情况。这种“数据穿透式”监管,相比传统的事后审计,能更高效地识别风险、精准施策。

此外,指标数据的积累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造价差异,可优化海南省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通过追踪绿色建筑技术的造价指标变化,能合理调整绿色建筑的补贴政策,推动技术普及。

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度解析

(一)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

《指南》的落地将倒逼工程建设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企业需要部署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省级数据库的无缝对接,这将带动工程造价软件市场的新一轮增长。另一方面,BIM技术与造价指标的融合应用将成为主流,通过构建三维模型自动提取工程量数据,再结合《指南》指标生成造价文件,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据行业测算,全面采用数字化造价管理模式后,项目前期估算时间可缩短60%,竣工结算周期可压缩50%,数据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这种效率变革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造价数据的“实时生成、全程追溯”,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绿色建造与造价管理深度融合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指南》特别强化了对绿色建筑、低碳技术的造价指标覆盖。例如,新增了

一体化、等绿色技术的造价参数,细化了等环保材料的价格指数。这一调整将引导市场主体更清晰地认识绿色建造的成本效益,推动“被动节能”向“主动减排”转型。

从实践来看,绿色建筑项目的前期造价通常比传统建筑高5%-10%,但通过《指南》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指标可以发现,其运营阶段的节能收益能在5-8年内覆盖增量成本。这种“短期投入、长期回报”的经济逻辑,将促使更多建设单位在项目策划阶段就纳入绿色设计理念,加速海南省建筑领域的碳达峰进程。

(三)区域协同与行业标准化提速

作为全国首个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省的工程建设面临高温高湿、台风频发等特殊环境挑战,《指南》的实施将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造价管理标准体系。同时,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该《指南》也在探索与国际造价标准的衔接,比如引入FIDIC条款中的造价风险管理指标,为外资项目落地提供计价便利。

这种标准化建设的溢出效应将逐步显现:一方面,统一的造价指标降低了区域间的市场壁垒,有利于大型建筑企业跨区域开展业务;另一方面,标准化数据为工程保险、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提供了定价基础,推动工程建设行业与现代金融业的深度融合。

《海南省建设工程造价指标指数编制指南(2025年版)(征求意见稿)》的推出,绝非一次普通的行业规范修订,而是工程建设领域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的里程碑事件。它不仅将重塑海南省的工程造价管理格局,其探索的“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动态调整”模式,也为全国工程造价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海南方案”。

对于行业主体而言,唯有主动适应这一变革,加快技术升级与管理创新,才能在新的市场规则中占据先机。而随着《指南》的完善与落地,海南省工程建设行业必将迎来更加规范、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新生态,为自贸港建设注入坚实的“建筑力量”。

95 4,752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原创文章未经造价通授权许可,请勿转载
下一篇:

今日材价行情

市场价 信息价 综合价 历史询价

辅助触点-低功率

品种:壳架:X250 H2系列塑壳断路器附件 1NO+1NC HXA025H
查看价格

智慧新风系统

品种:30M²以下
查看价格

太阳能板与光伏控制器电缆

品种:RVV2-2.5
查看价格

钢材

品种:牌号:Q235B;规格(mm):7.5×1500;
查看价格

混凝土

品种:品种: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C50
查看价格

精品资料

海南新版造价指南引工程建设行业变革

海南新版造价指南引工程建设行业变革

19KB 下载
海南新版造价指南引工程建设行业变革

海南新版造价指南引工程建设行业变革

19KB 下载

深圳取样送检指南新版

613KB 下载
云南新版工程计价标准落地,引领行业变革

云南新版工程计价标准落地,引领行业变革

18KB 下载
精选 推荐
免费服务热线: 400-823-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