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7月30日,厦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海沧区隆重举行。这场高规格会议不仅是对厦门乡村振兴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
2025年7月30日,厦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海沧区隆重举行。这场高规格会议不仅是对厦门乡村振兴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以“千万工程”这一全国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为镜鉴,紧扣“建设城郊型和美乡村,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的目标定位,探索具有厦门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市委书记崔永辉的讲话为这场会议锚定了核心方向,市领导班子成员及各区、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的深度参与,更凸显了厦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
“千万工程”经验的厦门实践: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度转化
“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决策,历经二十余年实践,已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对于厦门而言,学习运用这一经验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要结合“海岛型城市、城郊型乡村”的独特市情,走出一条“以城促乡、城乡融合”的特色之路。
崔永辉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厦门乡村振兴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集体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农文旅融合项目多点开花。但同时,城乡基础设施仍有落差、产业同质化竞争、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等短板也客观存在。这一判断既肯定了成绩,也为后续工作找准了突破口——以“千万工程”中“环境整治先行、产业培育跟进、城乡统筹发力”的逻辑为指引,将厦门的城市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会议释放的核心信号清晰可见:厦门的乡村振兴,绝非“单兵突进”的农村改造,而是“城乡一体”的系统工程。正如会前观摩的海沧区新阳街道一农社区下陈社、祥露社区祥禾广场所示,整村运营模式让城市资本与乡村资源实现精准对接,乡村旅游项目则将城市消费需求引入农村,这种“城市赋能乡村、乡村反哺城市”的良性循环,正是“千万工程”经验在厦门的生动实践。
五大行动纲领:构建乡村振兴的“厦门方案”
崔永辉在会上提出的五项重点要求,构成了厦门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纲领”,每项要求都直指核心问题,兼具战略高度与实践可行性。
(一)产业升级:从“卖产品”到“全链条增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厦门明确“一体布局全市乡村产业”的思路,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与发展高附加值农业相结合。在种业领域,依托厦门海洋经济优势,推动水产种业、园艺种业创新,建设国家级育种基地;在智慧农业方面,推广物联网、大数据在种植养殖中的应用,打造“数字农田”“智慧大棚”示范区,让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在绿色农业领域,严格执行生态种植标准,培育“厦门农品”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农产品从“生态优势”向“经济价值”转化。
农文旅融合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以集美区灌口镇为例,其将闽南古厝文化、生态采摘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半小时乡村旅游圈”,2024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3000元。这种“农业+文化+旅游”的全链条模式,正成为厦门乡村产业的新增长极。
(二)城乡一体:让农村共享城市发展红利
“千万工程”的核心要义之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厦门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的具体路径:在交通网络上,推进农村路网与城市主干道无缝衔接,2025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公交、通快递;在公共服务上,推动城市优质学校、医院与农村对口帮扶,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社保、医疗、养老等服务;在人居环境上,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推广垃圾分类减量,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宜居环境。
海沧区的实践颇具代表性。通过“城市管网延伸+农村小型处理设施”相结合,该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8%;祥露社区祥禾广场将城市公园标准引入乡村,配备健身器材、文化戏台、便民超市,成为村民与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真正体现了“城乡融合共赢”的理念。
(三)改革攻坚: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厦门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在土地、要素、经营制度等领域寻求突破: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推出“乡村振兴贷”,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土地支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从集体经济发展中持续受益。
同安区五显镇的探索值得关注。该镇通过“村集体+合作社+企业”模式,将闲置宅基地改造为乡村民宿,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2024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0万元,这种“盘活沉睡资源”的改革思路,正成为激活农村活力的有效路径。
(四)乡村治理:党建引领下的“善治密码”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厦门强调“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网格里,发挥党员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中的带头作用;持续为基层减负,杜绝“表格留痕”“过度检查”,让村干部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加强文明乡风建设,通过“星级文明户”评选、村规民约修订,培育崇德向善的乡村风尚;活态传承闽南文化,保护古厝、古戏台等乡土遗产,让乡村既见“新貌”,更留“乡愁”。
翔安区的做法颇具特色。该区推行“村民夜谈会”制度,每月由村干部牵头,与村民围坐交流,现场解决垃圾分类、邻里纠纷等问题,2024年化解矛盾纠纷近千起,群众满意度达98%,这种“接地气”的治理方式,正是乡村善治的生动写照。
(五)强村富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厦门聚焦重点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建立“一户一策”帮扶机制,通过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确保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因地制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发展物业租赁、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项目,2025年计划实现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50万元。
沧江数旅公司的运营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作为海沧区属国企,该公司通过“整村托管”方式,对下陈社进行统一规划、运营,打造“闽南水乡”旅游项目,村民既可获得土地租金,又能在项目中就业,2024年带动该村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实现了“企业盈利、集体壮大、村民致富”的多方共赢。
多方协同: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此次现场会上,市资源规划局、海沧区、翔安区等单位的交流发言,展现了厦门各方协同推进的生动局面:市资源规划局聚焦“土地要素保障”,提出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的具体措施;海沧区分享“整村运营+文旅融合”的经验,为城区带动乡村提供范例;翔安区介绍“党建引领+产业造血”的做法,为薄弱村振兴提供思路;灌口镇、五显镇则从乡镇视角,讲述了产业培育与治理创新的实践。
这种“市级统筹、区级主导、乡镇落实、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正是厦门乡村振兴的优势所在。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通过政策引导不断向农村流动;农村的生态、文化、土地等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了“城乡互补、工农互促”的良性循环。
迈向未来:厦门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此次现场会的召开,标志着厦门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厦门正朝着“城郊型和美乡村”的目标稳步前进:到2026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让农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
从海沧的乡村旅游到翔安的集体经济,从集美的农文旅融合到同安的古厝活化,厦门的乡村振兴实践正书写着新的篇章。这场以“城乡融合”为关键词的变革,不仅将让乡村焕发新活力,更将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共赢局面。
正如崔永辉所言,乡村振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引下,厦门正以系统思维、创新举措、务实作风,走好具有自身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厦门智慧”与“厦门方案”。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