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中心站枢纽冲刺年底建成

建设快讯 2025-08-02

【导读】2025年盛夏,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工地上,机械轰鸣与工人的忙碌交织成一曲奋进的乐章。京投枢纽公司近日宣布,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标志性工程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以下简称“副中心站枢纽”),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底基本建成,朝着“分期接入、分期开通”的目标稳步迈进。

2025年盛夏,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工地上,机械轰鸣与工人的忙碌交织成一曲奋进的乐章。京投枢纽公司近日宣布,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标志性工程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以下简称“副中心站枢纽”),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底基本建成,朝着“分期接入、分期开通”的目标稳步迈进。这座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超级枢纽,正从蓝图中的线条与符号,蜕变为可触摸的城市新地标。

主体工程进入收尾:从结构封顶到细节打磨

副中心站枢纽的建设历程,是一部“步步为营”的工程史诗。2024年底,枢纽主体结构已实现基本完工,为后续的装修装饰与设备安装奠定了坚实基础。时间推移至2025年6月底,工程进度表上的数字持续更新: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完成度已达95%,意味着墙面、地面、吊顶等基础装饰已近尾声,仅剩部分细节区域的打磨与调整。

在地面之上,枢纽的“门面”——“京帆”广场的建设同样进入收官阶段。截至6月30日,广场的铺装施工与园林绿化已接近完工。想象中,这座以“京帆”为名的广场,或许将以舒展的线条模拟风帆的形态,既呼应北京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记忆,又象征着城市副中心扬帆起航的时代寓意。园林绿化的完成,则为钢筋水泥的建筑群注入了自然的生机,未来将成为旅客休憩、市民活动的绿色空间。

与此同时,地上附属用房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主体结构完成度已达30%。这些附属用房虽不是枢纽的核心功能区,却承担着后勤保障、应急管理等重要辅助作用,其建设进度的稳步推进,确保了枢纽未来运营的“五脏俱全”。

单体验收破局:变电站为工程验收立标杆

工程建设中,“第一个”往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6月26日,副中心站枢纽东110千伏变电站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具备对外受电条件,成为整个枢纽工程中首个通过竣工验收的单体项目。这一节点的达成,不仅为枢纽机电设备的联调联试提供了电力保障“先行官”,更在验收流程、标准规范等方面为后续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变电站之于交通枢纽,如同心脏之于人体。110千伏变电站的投用,意味着枢纽的电力供应系统已具备“主动脉”功能,能够稳定支撑电气、暖通、弱电等各类设备的运行。在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中,电力是所有智慧化、自动化系统的“生命线”——从电梯的精准启停,到安防系统的实时监控,再到候车区的温度调节,都依赖稳定的电力供应。东110千伏变电站的验收通过,标志着枢纽向“能动起来”迈出了关键一步。

更重要的是,作为首个验收的单体项目,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后续验收工作提供了“模板”。从资料审核到现场核查,从功能测试到安全评估,每一个环节的标准与流程都经过了实战检验,这将大幅提升后续其他单体项目验收的效率,为枢纽整体竣工验收的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设备调试全面启动:智慧枢纽的“神经脉络”渐通

如果说主体结构是枢纽的“骨骼”,那么各类设备系统就是它的“神经”与“血管”。截至6月30日,副中心站枢纽的配套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电气、给排水、暖通、弱电、电梯、站台门、EUHT、FAS等数十个专业设备系统均进入了单机调试和联调联试阶段。这意味着,枢纽的“器官”已就位,正准备接受“协同运转”的考验。

这些专业设备中,不少是支撑枢纽“智慧化”的核心。例如,EUHT(增强型超高速无线通信系统)作为专为交通场景设计的通信技术,将为枢纽内的列车调度、安防监控、旅客引导等提供低延迟、高可靠的无线连接,确保海量数据的实时传输;F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则如同枢纽的“烟雾探测器”,通过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实现对火情的早发现、早预警,为旅客安全保驾护航。

单机调试聚焦于单个设备的性能校准——比如电梯的运行平稳性、暖通系统的温度控制精度;而联调联试则更强调“协同作战”,考验不同系统间的配合能力。例如,当FAS检测到异常时,能否自动联动暖通系统切断送风、启动排烟,能否同步触发弱电系统的应急广播,这些“跨系统响应”直接关系到枢纽的运营效率与安全等级。目前,各专业团队正按照既定流程,对设备进行逐一“体检”与“联动测试”,确保枢纽“神经脉络”的畅通无阻。

绿色能源系统全覆盖:践行“双碳”理念的枢纽样本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副中心站枢纽从规划之初就将“绿色低碳”作为核心建设理念,其能源系统的建设成果尤为亮眼。截至6月30日,枢纽东、西能源站的电制冷及冰蓄冷储能设备安装已全部完成,变电所、开闭站供配电工程也实现100%完工,一套“智慧、高效、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已初具规模。

冰蓄冷储能技术的应用,是枢纽能源系统的一大亮点。这项技术通过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启动制冷设备,将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到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再通过融冰释放冷量满足空调需求。这种“移峰填谷”的运行模式,不仅能降低枢纽的用电成本,更能减少高峰时段的电网负荷,助力整个城市的能源优化配置。据测算,采用冰蓄冷技术后,枢纽的空调系统能耗可降低15%-20%,每年能减少大量的碳排放。

除了储能设备,枢纽的供配电工程也充分体现了“安全与绿色并重”的特点。变电所与开闭站作为电力分配的“中转站”,采用了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电力负荷、电压稳定性等参数,实现电力供应的精准调控。同时,设备选型上优先考虑节能型产品,从源头降低能源损耗。这套能源系统的全面建成,让副中心站枢纽不仅是交通的“中转站”,更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示范站”。

市政配套加速落地:织密区域交通“毛细血管”

一座超级枢纽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周边交通网络的“协同配合”。副中心站枢纽在建设核心区域的同时,同步推进市政配套道路与管线设施的建设,为未来的“内外联动”铺平道路。

截至6月30日,枢纽配套建设的通运西路、紫运中路和杨坨一街等道路及随路市政设施已实现通车,开始承担区域交通疏导功能。这些道路的通车,不仅方便了施工期间的物料运输,更提前为周边居民和企业提供了出行便利。想象一下,家住附近的居民如今可以通过通运西路直达枢纽周边,提前感受“近在咫尺”的交通便利;而对于企业来说,道路的贯通意味着物流效率的提升,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剩余的玉带河大街、京哈南侧路、站南路等配套道路工程,目前已完成50%的建设量。这些道路将在后续几个月内加速推进,最终形成一张围绕枢纽的“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络,实现枢纽与城市副中心其他区域、乃至北京中心城区的快速连接。

在地下,与居民生活和枢纽运行息息相关的管线工程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配套周边的给水、中水、雨污水等主要管线接口建设全部完成,意味着枢纽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地下生命线”已与城市管网无缝对接。这不仅能保障枢纽运营期间的用水需求与污水排放,更能提升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未来的人口聚集与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从交通枢纽到城市生长极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的建设,从来不止于“一座车站”的意义。作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座枢纽建成后,将实现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等多条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同时衔接地铁6号线、22号线(平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成为集铁路、地铁、公交、慢行系统于一体的“超级交通综合体”。

从2024年底的主体结构完工,到2025年6月的装饰装修近尾声、设备调试全面启动,再到年底的基本建成,每一个节点的达成,都在推动这座城市新地标的成型。它不仅将大幅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交通便捷度,更将通过“站城一体”的设计,带动周边商业、办公、文旅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生长极”。

随着年底的临近,副中心站枢纽的轮廓愈发清晰。当最后一块地砖铺设完成,最后一台设备调试成功,最后一段道路通车放行,这座凝聚着无数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枢纽,将正式向世界展露它的风采,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崛起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副中心站枢纽冲刺年底建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66 2,428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原创文章未经造价通授权许可,请勿转载
下一篇:

今日材价行情

市场价 信息价 综合价 历史询价

精品资料

北京副中心站枢纽冲刺年底建成

北京副中心站枢纽冲刺年底建成

20KB 下载
北京副中心站枢纽冲刺年底建成

北京副中心站枢纽冲刺年底建成

20KB 下载

浙江首条高速公路江底隧道年底建成

535KB 下载

北京地铁宋家庄枢纽站解析

59KB 下载
精选 推荐
免费服务热线: 400-823-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