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突破3亿,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亟需从“物理空间改造”转向“社会生态重构”。通过优化空间规划、强化设施适配、整合服务资源、注入人文关怀,推动全龄融合、智慧适老与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营造安全、便捷、温暖的城市环境。
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大,城市建设“适老化”成为迫切需求。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保障其身心健康,提高其社会参与度,同时也能挖掘银发经济潜力,推动社会治理格局向共建、共治、共享优化。
优化空间规划构建全龄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 推动“适老化”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
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忽视老年人特殊需求,导致老旧社区存在道路狭窄、缺乏无障碍设施等问题。要从宏观层面统筹布局,将老年友好理念融入城市更新,在旧城区改造中推广“小而美”的改造模式,利用边角地块打造微型口袋公园,配备休息座椅、遮阳棚和健身器材,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休闲场所。
新城建设方面,应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原则。在规划阶段预留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用地,通过地下连廊、空中步道等立体交通系统,实现老年人从居住区到公共服务场所的无缝衔接。通过建立适老化指标体系,将人均公共活动空间面积、无障碍设施覆盖率等纳入城市建设考核,确保规划落地。
| 打破代际隔阂促进空间互动与融合
目前,老年群体的“空间隔离”现象普遍存在,孤立的养老设施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交机会,也加剧了代际疏离。要创新空间设计,将老年活动区域与其他功能区有机融合。
例如,将老年食堂与儿童托管中心相邻设置,通过共享用餐区和公共活动室,形成“一老一小”互助场景;社区综合体将图书馆、健身房等设施分层布局,老年阅读区与青少年活动区共享开放中庭,促进代际交流;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激活闲置空间,将企业午休室、学校教室在非高峰时段改造为老年学习场所,或鼓励社区居民开放自家庭院作为临时活动点,形成“15分钟共享生活圈”,降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成本。
强化设施适配 打造安全便捷的适老化硬件体系
| 推动核心设施的系统性改造升级
在公共交通领域,除增设无障碍设施外,可借鉴“慢行优先”理念,在社区周边规划独立的“银发步行道”,铺设防滑透水砖,设置连续的扶手栏杆,通过智能感应路灯、电子地图导航等技术提升夜间出行安全性。
推动公共服务场所的适老化改造,兼顾细节与人性化。医院可设置“一站式服务岛”,整合挂号、缴费、取药等功能,配备导医机器人提供语音指引。银行网点可引入“远程柜员机+人工辅助”模式,解决老年人操作智能设备困难的问题。卫生间、电梯等设施的设计需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如马桶高度统一调整至0.45米~0.5米,电梯按钮增设盲文标识和语音播报功能。
| 强化智慧设施的适老性创新应用
坚持“简单易用”原则,推动智慧化设施的适老化改造。社区门禁系统可采用“人脸识别+实体按键+二维码”三重验证方式,兼容不同老年人的使用习惯。智能手环、健康监测床垫等设备应简化操作界面,数据同步至社区服务平台,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推出“一键呼”智能终端,整合家政、医疗、维修等服务,老年人按下按钮即可享受上门服务,有效解决生活难题。
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适老智慧社区”,在公共区域安装毫米波雷达、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老年人活动轨迹和环境安全。在电梯内设置紧急呼叫装置,直接连接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秒级响应”。
整合服务资源 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生态圈
| 强化以高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网络布局
精准对接老年人的日常需求,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枢纽,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在居民小区内设置小型服务站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例如,通过推行“社区长者食堂+助餐点”模式,实现中央厨房统一配餐、志愿者送餐上门,破解老年人就餐难题。同时,可以引入“时间银行”机制,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积累“时间币”用于兑换未来养老服务,形成互助养老生态。
| 推动医养康护空间的协同发展
可以在医院周边规划“医养综合体”,整合康复医院、护理院、养老公寓等功能,通过绿色通道实现患者在不同机构间的快速转诊。在社区层面,依托卫生服务站建设“健康小屋”,提供基础诊疗、慢性病管理、中医理疗等服务,与三甲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
强化“康养空间”建设,在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设置“健康步道”,沿途配备体质监测站、健康知识宣传栏。开发“园艺疗法”空间,通过种植花卉、蔬菜等活动,帮助老年人缓解压力、改善认知功能。
注入人文关怀 营造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
| 消除环境歧视提升心理舒适感
注重老年人心理感受,强化公共空间的设计语言。标识系统采用大号字体、高对比度配色,搭配图示说明。服务场所的广播系统可采用温和的语速和亲切的语调,避免机械冰冷的提示音。
避免使用“老年人专用”等标签化表述,改用“便捷通道”“温馨服务”等中性词汇,减少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在一些公共场所通过设置舒适的休息区、提供老花镜和放大镜等细节,营造出尊重包容的环境,打造老年群体社交新场所。
| 丰富精神文化空间增强社会参与感
当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日益多元化。除传统的老年大学、书画室等场所外,可探索新型文化空间。
例如,重庆市打造的“老街记忆馆”,邀请老年人参与社区历史资料的整理与讲解,既传承了城市文化,又赋予老年人“文化使者”的身份;浙江省杭州市的“社区共享厨房”,定期组织烹饪比赛、美食节等活动,成为邻里交流的情感纽带。
也可以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如担任“文明督导员”“矛盾调解员”等,通过发挥经验优势实现“老有所为”。
总之,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物理空间改造”向“社会生态重构”迈进。通过规划引领、科技赋能、服务创新和强化保障等,构建一个安全、便捷、温暖、包容的城市环境,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熟悉的社区中安享晚年。这不仅是对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回应,更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章摘自:中国建设报 作者:赵丹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