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太原市织密井盖“安全网”:精细排查病害,推广“六防”防沉降井具,根治沉降跳车;布设205套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预警异动,实现主动防控。科技+管理,守护市民“脚下安全”。
在城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下,数以万计的井盖默默守护着地下管线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因材质老化、施工不当或外力破坏等原因,井盖松动、沉降甚至“吃人”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城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痛点”。近年来,太原市以“小井盖”撬动“大民生”,在井盖治理上持续发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切实织密城市安全防护网。
全面排查,实现管理“无死角”
为摸清全市井盖“家底”,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市政设施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各道路排水保障所按照“巡养一体化”工作机制,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供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交通信号、照明及雨污水等各类检查井盖进行全面体检。
排查不仅关注井盖本体是否存在破损、缺失、异响等问题,还重点检查井周路面是否出现裂缝、沉陷、松散等病害。对于产权不明的“无主井”,该中心主动承担兜底维护责任,确保每一处隐患都能被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真正实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科技赋能,根治“跳车”顽疾
传统井盖因结构设计局限,常出现“车过哐当响”“雨后路面陷”的情况,影响行车舒适性与道路寿命。对此,太原市大力推广使用集“防滑、防响、防盗、防跳盖、防移位、防沉降”于一体的“六防”新型井具,并采用创新的防沉降升井工艺。
该工艺摒弃了传统混凝土井圈+支座的分步施工方式,采用承插式结构,将井盖直接嵌入沥青路面结构层中,实现井盖与路面同步摊铺、同步碾压。这样一来,车辆荷载通过沥青层均匀分散,避免了应力集中导致的井体下沉,从根本上解决了井盖“早衰”问题。
截至目前,太原市已推广安装近万套防沉降井具,应用效果显著,未发生一起因井具自身原因导致的沉降或丢失事件。今年6月中旬起,中心对长风街、府东街、南内环街等城市主干道的80个重点路口开展集中整治,更换805套井具并修复周边路面,将井盖高差严格控制在5毫米以内,极大提升了道路平整度,让“跳车”现象成为过去式。
智慧守护,打造“全天候”安全防线
在提升“硬件”品质的同时,太原市同步推进井盖管理的“智慧化”升级。目前,已在城市关键节点布设205套智能井盖监测设备,实现对井盖状态的实时感知。
这些设备可全天候监测井盖的开启、倾斜、震动等异常状态。一旦发生位移或被盗,系统将自动触发报警,并通过平台推送信息至养护人员,实现“秒级响应、快速处置”。这一举措推动井盖管理由“事后被动抢修”向“事前主动预警”转变,显著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内还将在新建路等重点区域的改造工程中继续增设智能监测点位,逐步构建覆盖更广、响应更快的智慧井盖管理体系,让城市基础设施“耳聪目明”。
结语:
井盖虽小,安全事大。太原市以“绣花功夫”精细治理城市“里子”,通过制度创新、技术革新与管理升级,将井盖这一“小设施”做成了“大文章”。从人工巡查到智能预警,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井盖治理的每一步提升,都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未来,随着更多科技手段的融入,这座城市的“安全网”将更加牢固,市民的出行也将更加安心、顺畅。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