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近年来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343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特别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已实现改造全覆盖。通过引入智能健身器材、增设儿童娱乐区、建设电动车智能充电桩等举措,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社区空间得到高效利用,安全隐患也得到有效治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持续聚焦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34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尤其是针对2000年以前建成的住宅小区,改造工程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极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在胜利路22号院小区,这个建成年代久远的老旧小区经过全面“智能”升级,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区内新铺设的彩色塑胶空地上,安装了多套智能健身器材。居民尹女士表示,她每天都会来使用智能划船器锻炼身体。这些健身器材顶部配有太阳能板,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设备使用。运动过程中,屏幕会实时显示时间、频率、速度、卡路里消耗等数据,居民还可以扫码将数据同步至手机,使锻炼更加科学高效。
除了健身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小区还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实际需求,优化空间布局。在空地南侧,新增设的儿童娱乐区与老年健身区有机融合,实现了“移步换景”的社区景观效果,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不远处的“暖心加油站”则是一座电动车智能充电桩棚,配备7个双头充电桩,可同时为14辆电动车充电,既解决了充电难题,又规范了停车秩序。
黄河路17号院小区也是此次改造的受益者之一。该小区建于20多年前,长期以来电动车充电问题困扰居民。改造工程启动后,城西区相关部门根据群众建议,为小区免费建设了共享智能电动车充电桩棚。“以前都是从楼上拉线充电,安全隐患大,现在楼下就能安全充电,方便又安心。”居民李先生感慨道。
据小区服务人员介绍,在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积极听取居民意见,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例如,在健身器材的选择上,工作人员带来样品供居民试用并投票决定,确保设施既实用又受欢迎。
西宁市城西区通过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改造举措,不仅提升了老旧小区的整体面貌,更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未来,城西区将继续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动更多社区实现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宜居目标,打造现代化、智慧化的城市生活新图景。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