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珠海依托丰富太阳能资源,以 “光伏 + 建筑” 推动绿色转型。2025 年出台政策明确新建建筑光伏安装面积刚性指标。其核心应用分 BIPV 和 BAPV 两种形式,已落地高新区总部基地等标杆项目。城乡联动推进,农村自建房试点通过五大连控要素规范建设,以政策、实践、城乡覆盖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政策引领:锚定“双碳”目标,立下光伏建筑“硬规矩”
“能源建设不能光靠传统产业,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绿色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能源转型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珠海凭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辐射量超4600焦/平方米),将“光伏+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
建筑领域作为能耗与碳排放的“大户”,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战场。2025年初,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台《关于新建建筑光伏建设要求的通知》,以刚性指标推动光伏与建筑深度融合。根据政策,新建厂房屋顶光伏安装面积比需≥70%,新建商业公共建筑≥40%,新建居住建筑≥30%。这一梯度化要求既考虑了不同建筑的功能属性,又确保了光伏应用的规模化推进,为建筑领域低碳转型立下“硬规矩”。
概念解析:“光伏+建筑”的两种核心应用形式
那么,建筑光伏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安装在建筑物上,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以光伏组件替代传统建筑构件,兼具发电与建筑功能,需与建筑主体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在保障安全与美观的同时实现能源生产;附着式光伏建筑(BAPV)则是将光伏组件直接附着于建筑表面,为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灵活选择。两种形式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光伏+建筑”的应用体系。
实践标杆:城市地标中的绿色能源实践
在实践中,珠海已涌现出一批标杆项目。高新区蓝湾智岛总部基地、珠海市民服务中心、水发兴业新能源产业园等,通过“光伏+建筑”设计,不仅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更以现代科技与建筑美学的融合,成为城市绿色地标。这些案例生动证明,光伏建筑既能算好“环保账”,也能做好“经济账”。
城乡联动:让绿色能源惠及乡村
值得关注的是,珠海的“光伏+建筑”实践并未止步于城市。针对新农村自建房,2024年10月,广东省五部门联合发文推动“光伏+”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珠海积极响应,在湾区和斗门区开展试点,并编制《珠海市新农村自建房加建光伏效果及技术指引》。从“面伏”管控(光伏最高点净高≤1.8米,长坡坡度>5°)到结构安全(避免穿透屋面),从围护材料选择(采用轻体材料)到颜色协调(光伏板色与建筑立面统一),再到后期清洗维护,五大连控要素确保农村光伏建设既高效又美观,让绿色能源惠及乡村。
撬动建筑领域能源革命的珠海探索
从政策引领到实践落地,从城市地标到乡村民居,珠海以“光伏+建筑”为支点,正撬动建筑领域的能源革命。这不仅是对“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更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随着光伏技术的迭代与应用场景的拓展,珠海有望成为“光伏+建筑”融合发展的全国典范,为建设绿色中国贡献“珠海方案”。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