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推动市场化转型,促使建设单位强化造价管控,施工单位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造价咨询企业向全过程服务升级。通过建立"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机制,将有效解决结算纠纷和投资超概问题,提升建筑行业整体效益。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发布的新版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重大变革。这一改革旨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要素价格机制。
改革背景与必要性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以定额为核心的政府定价制度,到本世纪初初步建立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制度的重大转变。然而,现行机制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在国有投资领域,工程造价过度依赖政府发布的预算定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建设方和施工方合约意识普遍薄弱,过程控制机制不完善,导致投资失控和结算纠纷频发。这些问题造成了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成本核算不透明、价格失真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工程建设市场日益活跃,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下,如何有效利用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型计价体系,已成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主要改革内容
新版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在市场化计价机制、风险合理分配和全过程造价管控三个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首先建立了市场化计价机制,要求发包方完整描述工程特征,允许承包方自主选用施工方案,计价依据从政府定额转向市场价格信息和企业自身成本数据;其次完善了风险分配机制,按照"谁的责任谁承担"和"谁可控谁承担"原则,对计量计价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分配;最后强化了全过程造价管控,从招标投标到结算管理的全流程提出明确要求,实现工程投资的动态有效控制。这些改革措施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向市场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对行业的影响
新版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的实施将深刻重塑建筑行业生态,对参建各方产生系统性影响。建设单位面临从依赖政府定额向市场化决策的转型挑战,需建立动态造价数据库和全过程管控体系,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风险防控能力。施工单位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提升竞争力,包括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建立企业定额体系、加强BIM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真正实现"优质优价"的市场竞争机制。造价咨询行业将迎来服务模式升级,从传统算量计价转向全过程造价管控,承担投资决策咨询、合约规划、过程结算审核等更高价值服务,行业集中度和专业门槛将显著提升。
这一改革将推动国有投资项目实现三大转变:计价依据从政府定额转向市场数据,价格形成从行政主导转向充分竞争,管理模式从静态控制转向动态优化。通过建立"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的市场机制,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结算纠纷、投资超概等问题,最终促进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据试点地区评估显示,市场化计价可使结算周期平均缩短30%,投资效益提升15%以上,印证了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2025年3月10日,惠州市住建局发布信息,住建部部长倪虹在记者会提及建设“好房子”的三方面举措: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至不低于3米;推广新技术等并推动全屋智能;打造不同面积和价位的好房子。同时,住建部将从巩固政策效果等四方面稳住楼市。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