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工程建设的最后阶段,工程结算审核是控制成本、保障资金合理支付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项目复杂、合同条款繁多或人员经验不足等原因,一些应扣除的款项常常被忽略,导致结算金额虚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工程建设的最后阶段,工程结算审核是控制成本、保障资金合理支付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资料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查的过程,更是发包方控制投资风险、避免多付、错付的关键手段。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项目复杂、合同条款繁多或人员经验不足等原因,一些应扣除的款项常常被忽略,导致结算金额虚高,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那么,在工程结算审核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价款扣除项最容易被忽视呢?
一、变更增新需扣旧:材料替换不能只加不减
这是工程结算中最常见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项内容。
当设计发生变更时,例如将原设计中的沥青油毡卷材防水变更为柔性氯化聚乙烯橡塑共混防水卷材,结算中往往只计算新材料的价格,而忽略了原有材料应扣除的费用。
正确做法:
应同时计取新材料的费用;
扣除原设计中已包含的旧材料费用;
否则会造成重复计价,增加结算金额。
举例说明:
某办公楼地下室防水材料变更后,若未扣除原设计中沥青卷材的造价,可能会多出数万元甚至更多,尤其是大面积施工项目。
二、超用甲供材价款的扣除:甲供材料使用要“按量结算”
在很多工程项目中,部分主材由甲方供应(如钢筋、水泥、电线电缆等),施工单位仅负责施工安装。这类材料在结算时,必须严格核对实际使用数量与计划用量之间的差异。
审核要点:
施工单位是否提前申报材料使用计划;
是否经过监理和业主审批;
实际使用是否超过申报数量;
若存在超用、挪用、浪费等情况,超出部分应从结算中扣除。
常见问题:
有些项目在结算时未对甲供材进行实际核销,直接按预算量或投标报价结算,结果造成大量材料费用未真实反映,出现“多给少干”的情况。
三、合同价及投标价中措施费的扣除:没发生的费用不应计入
措施费是指为完成工程项目所采取的技术、组织、安全等方面的非实体项目费用,如脚手架搭拆费、大型机械进出场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等。
审核建议:
在结算审核时,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判断是否发生了某些措施项目;
如果某些措施项目未实施或未全部实施,则应相应扣除该部分费用;
特别是在工期较短、施工环境简单的项目中,更应注意此类费用的合理性。
案例参考:
某住宅楼项目投标文件中列有深基坑支护措施费,但在实际施工中因地质条件较好,未实施支护作业,结算时仍未扣除该项费用,造成几万元的额外支出。
四、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的扣除:达标才有奖励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通常作为其他项目费的一部分,在招标文件或合同中会约定:如果项目被评为“市级文明工地”或“省级文明工地”,可获得一定比例的奖励费用。
审核注意:
若项目最终未达到文明工地标准,这部分费用就不能全额计取;
应依据相关部门的评定结果进行扣除;
避免“照搬合同条款”盲目计价。
实务提醒:
部分施工单位会在结算中默认申请文明工地奖励,而实际上项目管理混乱、现场脏乱差,未通过任何评选,这种情况下必须扣除相关费用。
五、其它费用的扣除:工期奖、抢工费、优良奖等应据实结算
除了上述几类费用外,还有一些激励性质的费用也需要严格核实后再决定是否计入结算:
工期奖:是否按合同节点完工;
抢工费:是否存在赶工事实及监理确认;
优良奖:是否获得相应质量等级认证(如优质结构、省优工程);
审核建议:
必须提供完整的证明材料,如监理日志、会议纪要、验收报告等;
对于没有明确证据支持的费用,应予以扣除;
避免“凭印象”或“走流程”式结算。
如何有效避免结算遗漏?
1、制定统一的结算审核清单
列出所有可能涉及的扣款项,形成标准化审核流程,确保每一项都不遗漏。
2、加强过程资料管理
建立完善的施工资料管理制度,确保每项变更、签证、材料使用都有据可查。
3、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
对于大型项目,建议引入专业的造价咨询公司参与结算审核,提升审核质量和效率。
4、建立结算复审机制
重大项目的结算完成后,建议安排二次复核,确保数据准确、逻辑严密。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