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古建砖是指用于中国传统古建筑建造与修缮的特制砖材,多采用优质黏土经传统工艺手工成型、高温慢烧而成,常见有青砖、城砖、停泥砖等类型。其特点是质地致密、强度高、耐风化、色泽古朴,符合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广泛应用于古建筑修复、仿古工程及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
是指用于中国传统古建筑建造与修缮的特制砖材,多采用优质黏土经传统工艺手工成型、高温慢烧而成,常见有、、等类型。其特点是质地致密、强度高、耐风化、色泽古朴,符合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广泛应用于古建筑修复、仿古工程及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
一、古建砖的材料配比与传统烧制工艺特点
古建砖的制作始于原料选择。传统上,古建砖多采用优质黏土,如黄土、红壤或高岭土,要求土质细腻、杂质少、可塑性强。配比方面,古人常通过“踩泥”“陈化”等工艺使泥料均匀熟化,有时还会掺入少量稻壳灰或细砂以调节收缩率,防止开裂。
烧制工艺是古建砖质量的关键。传统采用“倒焰窑”或“马蹄窑”进行烧制,窑温控制在900℃至1100℃之间,烧成周期长达10至15天。其中,“洇窑”(即在高温后缓慢注水降温)是青砖特有的工艺,通过还原气氛使砖体呈现青灰色,不仅色泽古朴,而且结构致密、耐风化。相较之下,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质地较疏松。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工艺,使古建砖具有低吸水率、高抗压强度和优异的耐久性,成为古建筑历经百年而不倒的重要保障。
二、新制古建砖与原有砖体的色差与质感协调策略
在古建筑修缮中,“修旧如旧”是基本原则,而新砖与旧砖的色差、质感差异往往是施工难点。为实现协调,工程实践中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对原砖进行取样分析,包括颜色、颗粒结构、烧结程度等,作为新砖定制的依据。采用传统窑炉和工艺仿制,避免使用现代快烧机制砖。部分项目还会对新砖进行“做旧”处理,如酸洗、烟熏、表面打磨或人工风化,以模拟岁月痕迹。
此外,施工排布也至关重要。工匠常采用“梅花丁”“一顺一丁”等传统砌法,并将新砖与旧砖交错排布,避免大面积新砖集中出现,从而在视觉上弱化差异。在重点部位(如门楣、窗框),甚至会使用从拆除旧建筑中回收的“”,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真性。
三、古建砖与现代机制砖的物理性能与耐久性对比
尽管现代机制砖生产效率高、尺寸规整,但在物理性能上与传统古建砖存在显著差异。古建青砖因高温慢烧、还原气氛处理,结构致密,孔隙率低,吸水率通常低于8%,而普通机制红砖吸水率可达15%以上。这意味着古建砖在潮湿环境中更不易吸水膨胀、冻融破坏,耐久性更强。
抗压强度方面,优质古建青砖可达30MPa以上,部分明清城砖甚至超过50MPa,远高于普通黏土机制砖(10–20MPa)。此外,古建砖因烧结充分,化学稳定性高,不易风化剥落,适合长期暴露于户外环境。
然而,现代机制砖在尺寸精度和批量一致性上具有优势,适用于仿古建筑的非重点部位。但在文物本体修缮中,仍应优先使用符合传统工艺标准的古建砖,以确保结构安全与历史风貌统一。
四、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对古建砖的技术规定
为规范古建砖在工程中的应用,我国已出台多项技术标准。例如,《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141)明确规定:用于文物建筑修缮的砖材应与原构件材质、规格、色泽一致;新制砖应提供材质检测报告,包括抗压强度、吸水率、外观尺寸偏差等指标。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规程》(如北京、江苏等地地方标准)进一步细化了古建砖的尺寸系列(如城砖、停泥砖、小停泥等常见规格)、允许偏差(长度±2mm,厚度±1mm)及外观质量要求(无裂纹、缺棱、色斑等)。验收时需进行抽样检测,并由文物部门或专家参与评定。
此外,《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强调,古建砖的采购、加工和使用须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严禁使用不符合传统工艺的替代材料。这些规定为古建砖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体现了“最小干预”“可逆性”等文物保护原则。
古建砖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中华营造技艺的物质载体。在当代工程建设中,科学理解其材料特性、尊重传统工艺、遵循规范标准,是实现古建筑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古建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标准化,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提供坚实支撑。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