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桂花树的枝叶,在崭新的上洒下斑驳光影;几位老人坐在休闲长椅上闲话家常,不远处传来孩童的嬉笑声;三五成群的市民在围合的小广场上打着太极……这是10月22日记者在红花岗区朝阳小微公园看到的场景。这个占地仅数百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场所。
作为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遵义在守护红色记忆的同时,持续探寻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路径,而遍布街角的“口袋公园”,正是这座城市书写生态答卷的生动注脚。
遵义市始终将生态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十四五”时期以来,更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城市更新,先后编制《遵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遵义市公园体系规划(2021-2035)》等专项规划,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1.1亿元,新建改造城市绿地16.4公顷,建成43个精致实用的“口袋公园”。
这些数据背后,是遵义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追求——截至目前,全市公园总量达273个,其中游园、口袋公园169个,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推窗见绿、步行入园”正从美好愿景加速转变为群众的日常体验。
在红花岗区,朝阳小学东都校区北侧那片曾经堆满建筑垃圾、黄土裸露的闲置空地,如今已蜕变为以桂花为主景、配备完善休闲设施的精品小微公园。“这里不仅是家长的安心等候区,更是全体居民的休闲客厅。”每天接送孩子的家长王旭感慨地说,“曾经大家避之不及的角落,现在成了邻里交往的热门地点,孩子们放学后也喜欢在这里多玩一会儿。”
同样的蝶变也发生在赤水市东正街,曾经滋生蛇虫鼠蚁的废弃菜地,在住建部门与居民的共同谋划下,化身为配备、花箱式护栏、的街心花园。
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建设模式,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让城市治理充满了人文温度。老城街道的小巷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口袋公园,用讲述着遵义会议的历史记忆;在新开发的住宅区旁,配备智能健身器材的社区公园成为年轻人下班后的打卡地;在学校周边的空地上,色彩明快的儿童游乐设施与安全防护措施相得益彰。
遵义的实践表明,“口袋公园”建设不仅是简单的空间改造,更是城市治理创新的生动体现。在规划阶段,自然资源部门与街道社区形成协同作战机制,通过居民议事会、人大代表协商、政协委员提案等多种渠道广纳民意;在建设环节,注重选用本地适生植物彰显地域特色;在后续管理中,积极探索企业认领共建等创新机制,确保微型绿地持久焕发生机。全过程民主参与的建设模式,让每一个“口袋公园”都深深烙上了民意的印记。
站在新的起点,遵义已经描绘出“口袋公园”建设的清晰蓝图——继续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的创新实践,将城市的“零碎空间”转化为“金角银边”;更加注重将红色文化基因植入园林设计,让历史文脉在方寸天地间延续传承;针对老龄化社会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需求,将进一步优化适老适儿设施配置,让每个年龄段的市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更令人期待的是,遵义正在探索“园林+业态”的创新模式,在保障公园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引入文化创意、休闲消费等多元功能,让这些绿色空间不仅好看,更好用、更好玩。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鼓励市民成为公园的共建者、共治者和共享者,真正实现“我的公园我做主”。
来源天眼新闻
根据《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58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细则》(以下简称《工作细则》)等有关规定,现就实行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备案分类管理,对一般项目采取告知承诺制备案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工程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