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二合一传感器是指将两种传感功能集成于一体的智能设备,如温湿度、压力流量、振动倾角等组合。它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多参数同步采集,具有节省空间、降低布线复杂度和安装成本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智能建筑、桥梁监测、市政管网等场景,提升数据协同性与系统集成度,是推动工程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感知元件。
二合一传感器是指将两种传感功能集成于一体的智能设备,如温湿度、压力流量、振动倾角等组合。它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多参数同步采集,具有节省空间、降低布线复杂度和安装成本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智能建筑、桥梁监测、市政管网等场景,提升数据协同性与系统集成度,是推动工程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感知元件。
一、智能建筑中的环境监测:二合一传感器的应用原理
在智能建筑系统中,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员舒适度与能源使用效率。二合一传感器常用于集成温湿度、二氧化碳(CO₂)与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等多种参数的监测。例如,温湿度-CO₂二合一传感器能够同步采集室内空气的温湿度与CO₂浓度,为楼宇自控系统(BAS)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其工作原理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和气体传感技术的融合。温度与湿度传感单元通常采用电容式或电阻式敏感材料,而CO₂检测则多采用非分散红外(NDIR)技术。通过内部信号处理模块,传感器将多路信号整合为统一输出(如Modbus或BACnet协议),接入建筑管理系统。系统据此动态调节新风量、空调启停与运行模式,实现按需通风(Demand-ControlledVentilation,DCV),显著降低能耗并提升室内空气质量(IAQ)。研究表明,采用此类传感器的建筑可实现15%-30%的通风能耗节约。
二、市政管网监测:压力-流量二合一传感器的漏损检测优势
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管网漏损是长期存在的难题,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路面塌陷等次生灾害。传统监测方式依赖独立的和流量计,存在布设分散、数据不同步等问题。压力-流量二合一传感器的出现,为漏损检测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该类传感器通常安装在关键管段或区域计量节点(DMA),实时同步采集压力波动与瞬时流量数据。当发生微小泄漏时,系统会监测到异常的压力下降与流量变化,通过算法分析(如负压力波法或流量平衡法)快速定位漏点。其集成化设计减少了现场安装空间与接线复杂度,降低了维护成本。此外,二合一传感器支持远程无线传输(如LoRa或NB-IoT),便于构建广域监测网络。实际工程案例显示,采用此类传感器的供水系统可将漏损率降低20%以上,显著提升供水安全与运营效率。
三、桥梁健康监测:二合一传感器的集成设计考量
大型桥梁结构长期暴露于复杂环境,面临疲劳、腐蚀、沉降等风险。为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需部署大量传感器。振动-倾角、应变-温度等二合一传感器因其多功能集成特性,成为桥梁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此类传感器时,需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抗干扰能力,确保不同传感单元之间信号不相互耦合;二是长期稳定性,在温湿度变化、盐雾腐蚀等恶劣环境下保持测量精度;三是数据同步性,确保多参数数据在时间戳上严格对齐,便于后续结构响应分析;四是防护等级,通常要求达到IP67或更高,以适应户外安装需求。此外,还需考虑供电方式(如电池供电或能量采集)与通信协议的兼容性。例如,在某跨海大桥项目中,采用应变-温度二合一传感器有效区分了温度应力与荷载应力,为结构安全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综合管廊监控:二合一传感器的部署优势与挑战
地下综合管廊集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多种管线于一体,其监控系统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与传统分体式传感器相比,二合一传感器在部署中展现出明显优势:减少设备数量与布线复杂度,降低施工难度与;提升系统集成度,便于统一管理与数据融合;节省空间,在狭窄管廊环境中尤为重要。
然而,其应用也面临挑战。一方面,信号耦合风险可能导致测量误差,例如温度变化可能影响气体传感器的读数;另一方面,校准与维护难度增加,一旦某一传感单元失效,可能需整体更换,增加运维成本。此外,不同传感器的响应时间与精度可能存在差异,需在系统设计阶段进行充分匹配与测试。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监测需求权衡利弊,合理选择传感器类型,并建立完善的标定与巡检机制。
二合一传感器凭借其集成化优势,正在深刻改变工程建设中的感知方式。未来,随着多物理场融合传感技术的发展,更高阶的“多合一”智能传感器将成为主流,进一步推动工程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