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给老人买药,还有带小孩在周边找培训班,包括修修补补,通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电子地图就能找到,而且10分钟左右的路程都非常近,越来越方便了。”住在北京中关村街道的居民说起自己的生活助手满是“炫耀”。而像这样的便民生活圈,截至今年7月底已在全国210个试点地区建成了6255个,服务居民1.29亿人。更值得期待的是,商务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已于近日发布通知,将推动这项建设扩围升级,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办起来会越来越方便。
自2021年起,相关部门按照“试点带动、典型引路、全面推开”的路径,持续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今年9月《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发布,则标志着便民生活圈建设进入新阶段。“扩围”,就是生活圈范围将覆盖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并向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让更多人成为“圈内人”;“升级”,则代表着建设目标从基础便民升级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
升级的关键之一,在于“圈圈相融”的整体设计。在湖北武汉南湖街道中央花园社区,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都有了回应:社区里的迷你航空航天科技馆,成为周边近十所中小学幼儿园的科普基地;社区活动中心开设声乐、书画课程丰富老年人生活;托育班为幼儿提供照护服务;依托超市新建的食堂,深受大家欢迎……这些服务在物理上相邻、功能上互补,真正实现了“一圈多能”。这就是推动便民生活圈与养老托育、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健康医疗等多圈融合,形成了服务网络。
这样的融合并非偶然,而是国家多部门协同、整体规划的结果。《通知》提到,将便民生活圈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推动土地、设施的复合开发、集约使用。在建设便民生活圈的过程中,改造老旧小区、增设停车位、新增文化休闲和体育健身场地等措施也在协同推进,以“微更新”的方式,在原有载体中实现功能叠加。
升级的关键之二,是新业态、新模式与新场景的不断涌入。即将展开的便民圈“升级”,将在原有的“六个一”基础业态——“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之上,扩展为“八个一”,新增“一收一洗”,即再生资源回收点与洗车店,以此回应居民绿色生活与汽车出行的新需求。更重要的是,社区商业正走向差异化、品质化发展,自助寄存仓、寄卖店、代厨、整理收纳、宠物服务等新业态被鼓励入驻;共享客厅、共享自习室等共享模式也为社区注入活力。
在上海,每到周末,大学路的艺术装置、餐饮外摆、休闲活动都会“上新”,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客流;而不少社区“菜场+市集+X”的共享空间模式,则让传统菜场转型为社区客厅,兼具购物、休闲、社交多重功能……这些创新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是社区生活方式的重塑。
今年10月,第三届“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月”将如期而至。以“便民乐享,服务万家”为主题,从老年健康到青年就业,从亲子互动到名店名菜进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品质生活。从“生活”走向“乐活”——这正是我们在谈论便民生活圈时真正期待的:一种更温暖、更从容、更有归属感的生活方式,走到千家万户的门前,拥抱每一个普通人。
根据《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58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细则》(以下简称《工作细则》)等有关规定,现就实行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备案分类管理,对一般项目采取告知承诺制备案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工程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