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好房子”经验:重塑人居未来之路

建设快讯 2025-08-02

【导读】2025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这份涵盖六大方面的政策文件,不仅是对新时代居住需求的回应,更标志着我国住房建设正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历史性跨越。

2025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这份涵盖六大方面的政策文件,不仅是对新时代居住需求的回应,更标志着我国住房建设正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历史性跨越。从北京的风雨连廊到福建的保障房试点,从山西的智慧物业平台到江西的隔声技术攻关,各地实践正在勾勒出“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居住新图景。

政策创新:破解居住矛盾的制度突破

居住权的升级离不开政策杠杆的精准撬动。北京市在“好房子”规划管理技术要点中创新提出的“底层架空+公共空间”模式,正在改写城市居住区的空间逻辑。在朝阳区某新建小区,原本封闭的一楼被改造为社区图书馆、老年活动室和儿童游戏区,通过风雨连廊与周边商业综合体连接,居民即使在雨雪天气也能便捷出行。这种“建筑织补”理念,使每百平方米住宅的公共服务配套面积提升至12平方米,较传统小区增加40%。

山东省的金融政策创新则直击购房痛点。该省对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高品质住宅的家庭,实行贷款额度上浮20%的差异化政策,青岛、济南等地已率先落地。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半年后,两地改善型住房成交量同比增长35%,其中90-12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为主流,印证了“好房子”并非单纯追求面积扩张,而是回归居住本质的品质提升。这种政策设计既避免了刺激房地产泡沫,又通过定向激励引导市场供给侧改革。

政策创新的深层逻辑在于重构住房价值体系。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我们在技术要点中特别强调‘生活场景营造’,比如要求新建小区至少配建2处全天候公共活动空间,这实质是将社区从居住容器转变为社会交往的纽带。”这种转变背后,是政策制定者对“家”的概念认知升级——好房子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承载生命历程的情感容器。

技术赋能:从建造到运维的全链条革新

湖北省住建厅发布的《住房全生命周期技术标准》,首次将住宅寿命从传统的50年提升至70年,这一突破源于对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和维护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在武汉长江新城试点项目中,采用的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达到100年,装配式构件的标准化率超过90%,通过BIM技术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程数字化追踪。该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虽然初期建造成本增加8%,但全生命周期的维护费用降低40%,真正实现“百年住宅”的经济可行性。

江苏省《改善型住宅设计与建造导则》构建的“三维品质体系”正在重塑行业标准。在规划布局层面,苏州某项目通过“小街区、密路网”设计,将居民到社区中心的步行距离控制在300米内;户型设计上,南京试点项目的“可变空间”实现从二人世界到三代同堂的灵活转换,墙面采用可拆卸式设计,满足后期改造需求。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哲学,恰是对家庭结构变迁的前瞻性回应。

江西省针对住宅质量通病的攻关行动更具民生温度。在南昌某小区,研发的“双层中空low-e玻璃+浮筑楼板”系统使分户隔声量达到50分贝,彻底解决传统住宅的噪音困扰;赣州试点项目的“全方位防水体系”,通过结构自防水、材料防水和排水系统的三重保障,让墙面渗水成为历史。这些技术创新看似细微,却直接击中居民生活的痛点,体现了“好房子”建设的民生导向。

示范引领:新旧住宅的品质蝶变

福建省保障性住房的“好房子”试点,正在打破保障房“低品质”的刻板印象。福州东南小区作为试点项目,在保持每平方米4500元售价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户型设计使得房率提升至85%,增设社区食堂、共享洗衣房等便民设施,引入专业化物业公司。租户李女士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以前觉得保障房就是能遮风挡雨,现在小区里有儿童乐园,楼下就是菜市场,住着比商品房还舒心。”这种“平价不平质”的实践,重新定义了保障性住房的价值内涵。

北京市的“原拆原建”改造模式为老旧小区更新提供了新思路。东城区某胡同改造项目并非简单翻新,而是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前提下,通过结构加固、加装电梯、适老化改造等措施,使使用年限延长30年,居住功能全面升级。78岁的王大爷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他最满意的是“房子还是原来的样子,但上下楼有电梯,卫生间也扩大了,不用再每天爬楼”。这种“留住乡愁”的改造方式,实现了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宁波市的老旧住房更新则探索出“高效率、高性价比”路径。该市采用的“成片改造+模块化施工”模式,将单栋楼的改造周期从传统的3个月压缩至45天,成本降低20%。在海曙区试点项目中,通过统一更换保温层、门窗和加装光伏板,使住宅能耗降低50%,居民每月电费平均节省80元。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为资金有限的老旧小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服务升级:物业管理的智慧化转型

山西省“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的建成,标志着物业服务进入“指尖时代”。该平台整合投诉举报、维修服务、费用缴纳等12项功能,居民通过手机APP就能实现“一键报修”,系统自动派单、限时办结。数据显示,平台运行半年后,物业投诉处理时效从平均3天缩短至12小时,满意度提升至92%。太原市某小区居民张先生体验后说:“以前家里漏水要找好几天物业,现在APP上下单,两小时就有人来修,太方便了。”

广州市的智慧物业平台则构建了“15分钟生活圈”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周边商超、家政、医疗等资源,居民在平台上可预约上门服务、购买生鲜食材、预约社区医生。在天河区试点社区,平台还接入了养老服务模块,为独居老人提供一键呼叫、定期探访等服务。这种“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的模式创新,使物业从“小区管理者”转变为“生活服务商”,拓展了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物业服务的升级本质上是治理模式的革新。广州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智慧平台实现了业主、物业、政府的三方联动,比如业主可以实时查看物业收支情况,政府能动态监管服务质量,这就解决了传统物业‘谁都管谁都管不好’的难题。”这种透明化、数字化的治理方式,正在重塑社区的信任关系。

产业协同:构建“好房子”生态体系

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文件中特别强调“健全产业体系”,这标志着“好房子”建设进入系统化推进阶段。在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从设计咨询、建材生产到施工建造的全产业链协同机制,通过产业联盟实现技术共享、标准统一。某建材企业负责人透露:“以前我们生产的绿色建材推广难,现在有了‘好房子’标准引领,订单量增长了50%,这就是政策引导形成的市场效应。”

科技企业的深度参与正在加速产业升级。在深圳某智慧住宅项目,华为提供的全屋智能系统,可实现照明、安防、家电的联动控制;阿里的数字孪生技术则让居民在入住前就能通过VR体验未来生活场景。这种“建筑+科技”的融合创新,不仅提升了住宅的智慧化水平,更催生了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新产业、新业态。

产业体系的健全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多所高校已增设“智慧建造”“住宅性能评估”等专业方向,住建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开展“好房子”建设专项培训,每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超过10万人次。这种人才储备为“好房子”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智力支持,确保政策落地有坚实的技术支撑。

从政策创新到技术突破,从示范引领到产业协同,首批“好房子”建设经验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居住全生命周期的品质保障网。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下一步将在标准制定、设计优化、材料革新、建造升级、维护更新等方面系统发力,让“好房子”从试点走向普及。当安全成为底线、舒适成为标配、绿色成为习惯、智慧成为常态,我们居住的城市将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更是充满温度与活力的家园。这或许就是“好房子”建设的深层意义——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宜居环境中收获稳稳的幸福,让“住有所居”真正迈向“住有宜居”。

249 6,456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 纠错/举报 原创文章未经造价通授权许可,请勿转载
下一篇:

今日材价行情

市场价 信息价 综合价 历史询价

精品资料

首批“好房子”经验:重塑人居未来之路

首批“好房子”经验:重塑人居未来之路

19KB 下载
首批“好房子”经验:重塑人居未来之路

首批“好房子”经验:重塑人居未来之路

19KB 下载

房产中介的未来之路

926KB 下载
“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

“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第一批)

47KB 下载
精选 推荐
免费服务热线: 400-823-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