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以及南京市建委发布的《南京市城市更新导则》,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了全面且细致的指导,在工程建设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变革,深刻影响着行业走向。
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以及南京市建委发布的《南京市城市更新导则》,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了全面且细致的指导,在工程建设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变革,深刻影响着行业走向。
《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旨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更新行动的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城市更新规划,构建“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划实施体系。这一导则适用于各类城市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将规划贯穿于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全周期,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与品质提升。通过搭建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建立全过程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机制,实现城市更新数据资源共享与协同更新,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宏观层面的规划指引。
《南京市城市更新导则》则为当地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提供了全流程引导。它系统梳理工作流程,明确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的更新单元为对象,开展系统性评估,确定单元实施要求的综合性方案,同时规范项目库管理工作。在技术指引上,从提升安全韧性、推进数智建设等六个维度出发,提供了具体的菜单式引导。例如,在提升安全韧性方面,要求更新市政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热设施以及燃气老化管道等;在推进数智建设方面,推动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场景打造以及街区、商圈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等。这一系列规定为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标准。
项目规划设计更为精细多元:政策要求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城市功能优化等多重目标。以上海黄浦建国东路街坊更新项目为例,规划设计不仅要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还要兼顾区域内文物与历史建筑的保护,这意味着工程建设前期需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实地调研与多方案比选,从传统增量建设思维转向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在具体的规划细节上,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要精准测量每一处历史建筑的尺寸、结构,分析其历史价值,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避免在改造过程中破坏其原有风貌。同时,在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方面,要充分调研居民的需求,规划建设足够的社区活动空间、公共绿地、停车位等配套设施,让规划设计真正服务于居民生活。
施工建设技术加速升级:老旧建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老旧建筑抗震加固需运用碳纤维布加固、粘钢加固等新技术,节能改造要采用外墙保温、节能门窗等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地下管网更新,由于施工空间和周边环境的限制,非开挖施工技术如定向钻、顶管施工等应用将更为广泛。以老旧建筑节能改造为例,外墙保温技术不仅要考虑保温效果,还要兼顾建筑的外观和耐久性,需要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和施工工艺。而地下管网非开挖施工技术,能够减少对地面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但对施工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要求更高,需要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培养专业人才。
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拓展:城市更新带动了工程建设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盘活低效土地与老旧建筑,拉动钢铁、建材等上游产业。同时,促使工程建设企业调整市场结构,更加关注城市更新项目,拓展细分市场业务布局。像中建集团积极参与城市更新项目,从传统房建业务向城市综合开发领域拓展。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增多,一些新兴的细分产业也逐渐兴起,如旧建筑拆除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通过对拆除的砖瓦、钢筋等进行分类回收和加工再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建设成本。此外,城市更新还催生了城市规划咨询、建筑设计优化等服务产业的发展,为工程建设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绿色低碳与智慧化成主流趋势: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将大幅提升,项目设计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如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实现雨水收集利用。在智慧化方面,从智慧建造到智慧运营管理不断发展,如中建安装打造的CIM平台,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精细化管理。在绿色低碳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节能材料和技术外,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将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屋顶、墙面相结合,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在智慧化运营管理方面,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建筑的能耗、设备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运行策略,提高建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全产业链协同合作加强:城市更新项目涉及面广,需要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运营管理方等全产业链紧密配合。在老旧街区更新改造中,各方需充分沟通,确保设计方案可施工、材料符合绿色低碳要求、建成后满足运营需求等,这种协同合作模式将成为城市更新领域工程建设的主流运作方式。为了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一些企业开始搭建协同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进度跟踪、问题协调等功能。例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规划设计单位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将设计变更信息传递给施工企业和材料供应商,施工企业可以实时反馈施工进度和遇到的问题,材料供应商则根据需求及时供应材料,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推进效率。
企业资质与管理能力要求提高:城市更新项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工程建设企业的资质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的施工资质,还需要在历史文化保护、绿色建筑、智慧建造等方面拥有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在项目管理方面,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涵盖项目策划、招投标、施工组织、质量安全管理、成本控制等各个环节。例如,在历史文化建筑改造项目中,企业需要有熟悉历史文化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专业人员,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改造过程中不破坏建筑的历史价值。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和安全检查制度,避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对民生改善的推动作用显著:城市更新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政策的实施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老旧小区的改造,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如更换老化的水电管线、加装电梯、增加停车位等。对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提高了居民的出行便利性。此外,城市更新过程中还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如建设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满足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解决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员上下楼的难题,受到了居民的广泛好评。
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不同城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城市更新政策和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例如,一些大城市通过城市更新,将部分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带动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城市更新也促进了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如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了区域的经济协作效率。在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通过城市更新行动,加强了在产业、交通、环保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政策的出台为工程建设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与发展机遇。工程建设企业需紧跟政策导向,积极适应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技术等方面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资质和管理能力,把握绿色低碳、智慧化、全产业链协同等发展趋势,在推动民生改善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开拓新兴业务,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磅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之举,而是深度对接《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的战略部署。
近日,阳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公示了“2025年部分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分配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不仅关乎当地众多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对全市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通知,将举办2025年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这一举措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相关改革意见与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