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的《深圳市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8)》释放出建筑业转型的强烈信号。这份以"好房子"为核心的行动方案,不仅规划了到2028年累计实施300万平方米模块化建筑的量化目标,更通过六大体系构建,展现了建筑业从传统施工向工业化、智能化跃迁的清晰路径。
近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的《深圳市推进模块化建筑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8)》释放出建筑业转型的强烈信号。这份以"好房子"为核心的行动方案,不仅规划了到2028年累计实施300万平方米模块化建筑的量化目标,更通过六大体系构建,展现了建筑业从传统施工向工业化、智能化跃迁的清晰路径。
技术革命重塑建筑范式
方案将模块化技术定位为破解行业痛点的关键钥匙。通过混凝土、钢结构等标准化模块的工厂预制,结合智能建造技术,项目可实现"搭积木式"快速组装。深圳中学泥岗校区电梯加装、尚美小学等示范项目已验证该技术在缩短工期、降低污染方面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特别强调建立模块首件验收制度和后评估机制,这种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模式,或将重构建筑行业的品控标准。
产业链条正在重构
深圳的布局显现出打造完整产业生态的雄心。河套合作区的研发集群聚焦智能建造技术,龙岗生产基地推动构件本地化供应,配合设计服务产业集群的协同,形成"研发-设计-生产"闭环。中建系龙头企业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联动,更预示着模块化建筑可能成为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新载体。跨境贸易指南的制定,则透露出深圳企业借模块化技术出海的市场野心。
政策红利催生新赛道
从配套政策观察,深圳已构建起技术规程、计价标准、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规程》等文件的出台,为行业提供了"技术说明书"。而将模块化纳入建筑工业化评价体系,意味着未来项目获取政策支持必须跨过模块化应用门槛。这种以标准倒逼产业升级的做法,可能引发其他城市的跟进效仿。
民生工程成主要落点
保障房、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被列为重点应用场景。华章新筑保障房作为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样板,立新湖学校的"可拆解重建"特性,龙华医院的移动式模块化设计,都体现了"好房子"理念与民生需求的深度结合。这种政府投资项目的示范效应,将为模块化技术在商品房市场的渗透铺平道路。
当前深圳160万平方米的实践规模距300万目标尚有差距,但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已显现出破局决心。随着建筑产业从现场浇筑向工厂预制的历史性转变,设计院、施工企业的业务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掌握模块化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获得超额发展红利。这场由深圳发起的建筑革命,或将成为中国建筑业跨越"高耗能、低效率"传统模式的关键转折点。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磅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之举,而是深度对接《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的战略部署。
近日,阳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公示了“2025年部分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分配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不仅关乎当地众多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对全市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通知,将举办2025年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这一举措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相关改革意见与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