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备质量管理标准》(征求意见稿),旨在进一步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水平。意见稿提出监测设备应与新建工程“四同步”实施,并强调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及设备性能要求,为燃气、供水、桥梁等关键领域提供统一技术指引。
为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保障体系,近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备质量管理标准》(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举标志着安徽在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根据征求意见稿,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备应与新建工程实现“四同步”,即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对于改建、扩建项目,则应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加装必要的监测设备以满足安全运行需求。这一规定将有效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内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意见稿强调,监测设备应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产品,在安装、运行和维护过程中不得对人员健康或周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鼓励积极应用在线监测、带电监测、智能分析诊断等创新技术,逐步构建覆盖全面、响应迅速的城市安全监测网络。
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综合管廊、桥梁等,意见稿明确了相应的监测设备选型标准。例如,燃气类设备需具备防爆性能,供热类设备传感部件工作温度不低于120℃,安装于管道或桥梁上的传感器则必须具备抗振动、防松动功能。此外,传感部件使用寿命不应低于5年,并具有防水、防腐、耐高低温等特性,确保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
在设备布点与运行方面,意见稿指出应充分考虑监测对象特性、环境条件以及安装维护便利性,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对于存在毒性、爆炸性或腐蚀性气体积聚风险的场所,必须设置连续监测与报警装置,从源头上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意见稿还明确了监测设备的标定校准机制。运行期间,须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标定校准,重点区域优先安排。完成校准后需进行质量评价,达标后方可继续投入使用,从而形成闭环式质量管理流程。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不仅有助于提升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标准的逐步落地,将有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