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村规划得好,整齐、整洁。家里还有水冲式卫生间,厨房用的是电灶、热水器,特别方便。”金田草滩新村搬迁户祁玉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想不到这么快就能住上新房子,今年能过个幸福年啦!”
“新村规划得好,整齐、整洁。家里还有水冲式卫生间,厨房用的是电灶、热水器,特别方便。”金田草滩新村搬迁户祁玉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想不到这么快就能住上新房子,今年能过个幸福年啦!”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黄河岸边,这个当地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安置房项目在冬日暖阳下显得格外温馨。土黄色的墙体、橙红色的瓦面,一排排的崭新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柏油路宛如黑丝带,串联起家家户户。回迁的村民们正忙着收拾新房,脸上无不显露出幸福的笑容。
灾后恢复重建以来,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鼎力相助和倾心指导下,以群众满意为目标,通过建机制、出政策、强调度、优服务,围绕方案制定、审批优化、项目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督导,全力做好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实施。7月31日,青海省全面完成18186户农房维修任务、15083户农房加固任务;10月31日,全面完成3258户农房重建任务;11月18日,指导完成12项城乡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任务。
顶层谋划 坚持实干担当
灾后恢复重建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头等民生工程。青海省上下凝心聚力、同向发力,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担当和强烈的民生情怀。
工作得以顺利推动离不开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亲切关怀。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分管领导亲自把关、亲自督促。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全员动员、上下一心,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班子成员率先垂范、靠前指挥,海东市及灾区三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扎根一线、攻坚克难,全系统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担当实干,以实际行动筑牢守护民生之基。
灾后恢复重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强大的机制保障作为后盾。据介绍,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了以厅党组书记、厅长任双组长,内设“一室八组”的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工作专班,实行“一个指挥体系、一本总体规划、一张实施蓝图、一套保障措施、一份任务清单、一个信息系统”的“六个一”组织机制、“领导到一线指挥、部门到一线办公、问题在一线发现、工作在一线调度、难点在一线解决、项目在一线推进”的“六个一”工作机制以及“一周一次调度、一周一次分析、一周一次报送,一月一次督导、一月一次研究、一月一次巡查”的“六个一”推进机制,按照省级统筹、市县落实、乡级推进、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原则,形成上下联动、梯次推动、分步实施、协同作战的推进体系,全力推动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以快制胜 坚持系统推进
地震发生后,房屋受损严重,落石随处可见。但是,复杂的形势、恶劣的环境以及骤降的气温挡不住广大住房城乡建设者的坚定步伐与决心——抢险救灾中,住房城乡建设部紧急抽调9名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方面专家,赶赴灾区联合省市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受损情况摸排、房屋建筑应急评估、市政设施抢险抢修,在最短时间指导恢复群众赖以保障的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运行,在严寒中守住了温暖防线。应急评估仅仅用时6天,就完成了603村、13万户农房应急摸排评估工作,为临时安置、防范次生灾害、确定震害损失和恢复重建提供参考依据。安全鉴定环节中,省市县三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及鉴定机构夜以继日、无畏严寒、争分夺秒、不漏一户,推行“六个一”工作模式,全覆盖完成355村40198户鉴定任务,为决策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在实践过程中,全省不断健全完善应急保障体系、灾后恢复重建体系、组织领导框架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贯通、协同行动、执行有力、信息共享、联合保障以及抢险救援、应急评估、临时安置、安全鉴定、技术保障、恢复重建的一体推进机制。
回应群众重建美好家园的迫切期待,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维修+加固+重建”的多维建设模式,以实现住房“安全、舒适、实用”的标准为出发点,制定了“省市县三级实施方案、修复建设技术导则、抗震重建推荐图集”,优选12套住房设计方案,精简项目审批程序,设置专门的生活垃圾收集点、转运站,搭建灾后恢复重建信息系统供市县调度,制作装配式样板房供群众选择,积极推广绿色建材清洁取暖,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良心工程 坚持质量为本
做好恢复重建工作不仅讲求效率,更要保证品质,建造良心工程。
项目推进过程中,青海省形成了省直部门横向、市县纵向的“调度+通报+督帮+检查+建档”全过程督促、推进和服务闭环模式,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领导一月一督帮,坚持面对面、点对点帮助基层发现问题、找准原因、解决问题;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一月一巡查,做到27个受灾乡镇质量安全指导全覆盖,实现项目管理“零缺陷”“零事故”,并结合积石山地震实际,梳理制定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地震应急及灾后恢复工作清单和震后房屋建筑应急评估和可靠性鉴定工作行动预案。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还特别加强了技术支撑——先后制定工作方案4件、指导性文件31件,囊括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机制、监管、审批、建设等全方位内容。
凛冽寒风中,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海峰带着专业教师团队来到民和县中川乡峡口村,仔细察看村里在建的农房项目情况,并同现场施工人员认真交流。为了提升农房安全质量水平,这支技术指导小分队在地震发生后已经走过81个村,按需求送教入村入户,发放农房建设实用口袋书1700余册,先后开展13场次宣传宣讲、受益群众近900人次,举办8期乡村建设工匠培训,1286名工匠被纳入当地的乡村建设工匠名录,成为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的重要力量。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结合地域特色和民俗习惯为每户受损农房量身打造的“一户一策”设计方案得到了充分落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平安区的2个村庄82栋农房,还扎实开展了农房抗震加固改造试点。一栋栋新建或修葺一新的农房,矗立在生机勃勃的广袤田野间。
善作善成 坚持人民至上
群众需求是恢复重建的核心点,百姓满意是衡量水平的金标准。积石山地震后得以涅槃重生,成绩源于坚持人民至上。
恢复重建工作离不开资金“活水”。为进一步改善灾区群众居住条件、优化配置村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青海省打破常规,将涉及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乡村建设项目资金4亿元4万户居住条件改善工程资金项目全部拨付灾区,1.76亿元89个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全力向灾区倾斜。
民和县拿出位置最佳、交通最便捷的地块,按照统规统建EPC(工程总承包)方式,打造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试点示范项目,完成了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全配套,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的186户村民住进了独具河湟民族特色的新家园,从此开启了幸福生活新篇章。民和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孙亮亮说:“安置区农房建筑户型设计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体现河湟谷地传统建筑风格,除农房建设外,还包括社区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幸福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下一步,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执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积极应对青海省地震易发频发形势,全面推动减隔震技术在地震重点防御区重点设防类工程中应用,建立健全适应新型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谋划全省农房抗震防灾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农房质量安全全过程闭环监管。同时,总结梳理恢复重建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典型经验做法、摸索出的有效方式方法、积累的成熟宝贵经验,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能力、更好地应对突发地震、科学地评估灾害损失、高效地开展重建工作提供可复制经验。
湖北省住建厅发布了《湖北省大掺量磷石膏市政道路基层技术应用导则》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磷石膏在市政道路基层的应用,推广磷石膏建材。导则涵盖总则、术语定义、基本规定、路基要求、混合料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等内容。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31日。
为规范物业管理区域内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改建、扩建工作,明确业主委员会、业主及第三方运营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局制定了《佛山市物业管理区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安全建设管理指引》,经市司法局审查,现印发执行,请认真贯彻。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需积极探索并实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首届适老科技与产业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定义与分级标准,确立了从重
为推动全市旧村庄全面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有关要求,现决定继续实施《广州市旧村庄全面改造成本核算办法》(穗建